我是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是一本論說類實用性的的書,是指導人們如何從低效率、漫無方向的閱讀狀態(tài)之中走出來。走上一條以提高閱讀藝術,提升理解力,增心智、開心竅為主要目的主動、高效的閱讀之路。針對對象是,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
本書共分四篇21章,主要介紹閱讀的4個層次,并指出閱讀的層次是累積漸進的。即高一級的層次包含了低層次的特性。最高的閱讀層次,包括了所有的閱讀層次,也超越了所有的閱讀層次。文章用比較大的篇幅來介紹閱讀的第3個層次——分析閱讀,制定了分析閱讀三個階段的15條規(guī)則標準。為了把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透視、詮釋、評判寫清楚,寫明白。作者從找出重要字詞,理解重要詞義用法,重要的句子主旨,掌握重要部分的架構,概括總結中心思想,以及在評價當中注意的問題,做了詳細的論述。而對檢視閱讀和主題閱讀,只做了較為簡略的介紹。但同時指出,檢視閱讀,是做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基礎,必不可少的一步。并一再強調,主動閱讀的重要性。同時也提示并不是每一類書都適合用分析閱讀法來閱讀。
我讀這本書其實是在上個月就開始了,具體哪一天記不清楚了。只記得當時我是和人報怨自己看書慢,而別人往往可以十天左右甚至三五天就能讀完一本書,我非常羨慕,也想學會速讀(當時只是想著學會把閱讀速度提快一點,根本就沒有想到閱讀還有這么大的學問),別人就給我推薦了這本書。我當時是怎么做的呢?找到這本書之后,就象得到了寶貝。我非常仔細地閱讀,遇到自己覺得有啟發(fā)的地方,就寫下來。這是我之前的習慣,因為我有一種觀點,認為很多情況下,一本書讀完之后很大可能就沒有機會再去翻看了,事實上也是這樣,所以就想一次性把書中的有用的東西吸收消化。十多天過去了,我連四分之一還沒有看完,本以為雖然看得慢,但因為看得仔細,會學到的比別人多,可是一回頭看,尷尬無比,之前看到的依然陌生象從前。我這么仔細、這么用心地讀,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如果在之前也就認了,認為自己就這水平,可現(xiàn)在明明是來學習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的,卻依然和以前一樣。就象當初我們進訓練營學習時間管理時,本來是想讓自己對時間有所掌控,日常變得更輕松一點,結果卻發(fā)現(xiàn)比平時更緊張了,問題出在哪呢?我很苦惱!
恰巧此時我隨便翻閱時,瞅到了一本也是關于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里面提到了一種現(xiàn)象——無意識的“回視”制約了人的閱讀速度,為了克服這種現(xiàn)象,建議用手指指著書上的文字,從左往右,指引眼睛閱讀,到一行的末尾時抬起手指1.5厘米迅速移到下一行的最左邊繼續(xù)指引眼睛閱讀。這其實是個很小的技巧,卻解決了我之前根本就沒有注意到的影響閱讀速度的問題,現(xiàn)在想想,可不是嗎,經(jīng)常看著看著不知道看到哪行了,然后再花時間往回找。現(xiàn)在我基本上是拿著一枝筆,指引眼睛來閱讀了,無意識“回視”果然就少了許多。后來在我又回頭翻看前面的關于檢視閱讀這章的內容時,有一段話對我觸動非常大:當我們對一本難讀的書抱著高度的期望,以為它能啟發(fā)我們,結果卻只是在徒勞無益地掙扎而已。我們會很沮喪地下結論:一開始想讀這本書就是個錯誤。但這并不是錯誤,只是我們忽略了一條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guī)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書中接著指出,集中精神在你能懂的部分,繼續(xù)讀下去,將全書讀完,就算只有50%或更少,也能幫助你在后來重讀第一次略過的部分時,增進理解。就算你不重讀,對一本難度很高的書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來得要好些—如果你讓自己在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對這本書真的一無所知了。
這樣的描述對給人的沖擊是很大的,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人所受的教育,都說是要去注意那些我們不懂的地方。我們被教導說,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讀到一些不明白的隱喻或論說,就去查百科全書或其他相關資料,遇到有啟發(fā)的地方,仔細停下來想想或記筆記。卻沒有人告訴我們是在什么時候該做這些事情(現(xiàn)在知道了,這是到了分析閱讀時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在明白了這個道理和獲得了這個小技巧之后,我的閱讀開始換檔了,拿著一筆從左到右飛速地來回滑動,大概用了一個星期多一點的時間就把剩下了的四分之三的內容看完了,果然象書中說的那樣,記住的東西很少,根本不到百分之五十,老實說可能連百分之三十都不到。但沒關系啊,我對書的脈絡至少有了一個模糊的印象,我知道了哪一章大概是在講什么了,盡管我還沒有辦法具體說出來。不過,我并不擔心,因為我還要讀第二遍呢。
在進行第二遍閱讀的時候,明顯感覺到第一遍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書中叫檢視閱讀中的第二種-粗淺的閱讀)的確是有幫助的,雖然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但知道了現(xiàn)在看到的需要重點閱讀的部分在哪個框架當中,之前看得懂的、能理解的部分對現(xiàn)在需要重點解讀的內容起到了加速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雖然我還不是分析閱讀,因為我還做不到,但是在需要重點理解的地方有意識地放慢速度,做分析解讀記筆記,有感悟有啟發(fā)的地方,還要寫下來,有時還能寫出一篇簡短的小文章,雖然聯(lián)系的不一定準確,甚至不一定正確,但這都不要緊,畢竟這可以增加理解力,是提升我的認識能力的一個過程,這是經(jīng)過自己的腦力勞動得來的,是對主動閱讀的一種獎賞。而且閱讀速度基本上能做到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快不會快到不了解,慢不會慢到不值得。
在我讀到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guī)則:用幾句話甚至一句話說出整本書在說什么時,我知到,這是檢驗是否真的讀懂一本書的一個標準。因為這讓我想到之前看到的“費曼技巧”,如果真的聽懂對方說什么,那么就用你自己的語言復述,達到與對方相同至少是相近的意思。對一本書的主要內容進行高度概括,鍛煉的是人結構化思維。在2月24日晚上訓練營最后畢業(yè)典禮的前一天,我寫的發(fā)言稿我試讀了下,需要六分多鐘,當時我問老師怎么辦,班主任給我回復說,要鍛煉結構化思維,麥肯錫公司的員工可以在30秒內拿下客戶,我嘗試著用這種思維去做,畢業(yè)典禮上我在三分鐘時間內完成了我的分享發(fā)言。
在讀到第十章“公平地評判一本書時”,書中提到一個觀點,我們讀一本書,其實是在和作者做交流,做溝通。是在與作者取得知識上的共通的基礎上,增進自己的知識,增強自己的理解力。在完全了解這本書在說什么之后,再對它做一個公平地評判,避免帶有情緒和偏見、帶有爭強好勝的心態(tài)。不能在沒有完全了解、沒看完甚至根本就沒看過的情況下,就指手畫腳。我們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日常談話當中,別人還沒有了解自己在說什么,就站起來反對,對我們橫挑鼻子豎挑眼。這個時候是非常尷尬的,和他爭吵嗎?顯然不理智。其實,針對這樣的批評,不需要馬上去爭辯,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禮貌的請他們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重復你的觀點,如果他們能做到,那么就表示他們已經(jīng)理解了你的意思,那么再請他們說出對你反對或批評的理由或依據(jù)。如果他們做不到,就表明他們根本就沒有了解你在說什么,你對他的反對意見,可不予理睬,因為他和你根本就不在同一溝通頻道上。所以交流溝通,就一定要遵守禮節(jié),這個禮節(jié)不僅僅是指禮儀上的禮貌,更是指要遵守思維上的禮貌。我們尊重一個人,往往是尊重他思維上的正確性,如果做不到對對方思維的禮貌,交流往往無法正常進行下去,即便勉強為之,要么談話就變成了無意的爭吵,要么換來是一方的沉默。
其實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僅僅是剛剛開始,里面還有好多東西還沒有真正理解、掌握,對一些技巧的運用也只是紙上談兵,離真正地會用差得很遠。但這并不妨礙我去讀,用我之前學到的知識去解讀,用我的生活經(jīng)驗去聯(lián)系。在《好好學習》那本書中就提到,用舊有的知識去解讀新的知識,這本身就是一個構建知識框架、豐富知識體系,不斷進步的過程,既溫習檢驗了舊有的知識,又內化吸收了新知識,以便找到某類問題的底層規(guī)律,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