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認識了一位文字優美,感情細膩,觀察細致,表達清晰的簡友——曠野里的樹。
閱讀過她的作品,才知道這么優美細致的文字背后,它的主人居然有過超出常人的閱歷和人生體驗:她從事著與所學專業不同的工作,有過在多國工作的苦辣酸甜,經歷過被人出賣被人背叛的痛苦,當然也有著親情的關愛和幸福。
閱盡繁華,更會珍惜內心的寧靜;外面的世界越是變化萬千,越能領悟到回歸內心,抱元守一,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應對良策;人的內心,就是自己的世界,心中若無波瀾,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世界充滿和煦和溫暖,若是貪念過多,則色聲香味觸法,個個都是欲念的陷阱。內心良善,就活在天堂,內心邪惡,便處在地獄之中。修心,就是參破生命真諦的必由之路。曠野里的樹,就是一位修心者。
修心自然需要相應的途徑,《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心為五臟六腑和全身一切生理活動之君主,是主導一切生理活動的最高統帥;二是說,不僅統帥肉體生理活動,心還是一切精神活動的主宰,人的精神、意志、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也歸心統管。中醫所說的心不是我們通過現代解剖學看到的那個實體的肉心,而是人體所有主管生理和精神活動的功能的總和,是實現“心”這個功能的一個完整系統,是一個功能圈的代稱,不僅是肉眼可見的具體器官。
心功能圈的運作不受意識控制,意識本來就是心功能圈的一個功能產品,我們無法用意識去控制心功能的動作。比如,我們不能讓心跳,也不能讓它不跳;不能讓它跳得快些,也不能讓它跳得慢些。所以說,想要通過調整意識,達到修心的目的,這條路是不通的。
意識不能控制心功能,但可以控制肺的呼吸功能。我們可以讓自己呼吸頻率快些,也可以慢些;可以控制呼吸得深一些,也可以淺一些。當我們急速呼吸時,我們的心跳就會加快,精神活動也會變得積極;當我們平穩而悠長地呼吸時,心跳速度就會放慢,精神狀態也會松弛下來。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就像是一個國家的宰相,是君主的左膀右臂,設置宰相職務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制約和平衡皇權,以防皇權一家獨大,胡作非為。“治”就是管理、治理,“節”就是節奏、是節律、是節氣,就是說,肺除了輔佐和制約君王以外,治理國家,讓一切事物按照自然的節氣、按照自然的節律、按照正確的節奏運行,就是“肺”這位宰相的工作重心所在。
要達到修心的目的,通過自己的意識做不到,心功能的運作不聽自己的意識指揮,因為心才是意識產生的源頭。而肺的動作,可以調節心的運作,肺的動作又是可以通過意識來控制和調節的。通過調整呼吸,達到調心的目的;通過修煉呼吸,取得修心的作用,這就是修心的途徑。
調節呼吸的功法很多,打坐、站樁、太極、五禽戲、瑜伽等等,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有類似的辦法,這方面我了解很少,自己也不愿意在一無名師(明師)指導,二無自身能力的情況下,盲目練習。等到機緣適足之時,修煉某種功法,自然不會走彎路。所以,練功的事,還得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