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終者。
2021年11月9日,農歷十月初四寅時,我的姥姥咽下了最后一口氣,離開人世,享年90歲。
姥姥那一代人吃苦耐勞,省吃儉用,一輩子為兒女子孫掛念,沒有自己的人生和世界,尤其女性甚至沒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全部世界就是丈夫和孩子。姥姥一生育有四子三女,夭折了兩個男孩,我的兩個舅舅是較小的兒子,所以孫輩們都很小,又趕上計劃生育只得兩個孫子一個孫女,加上我們三個外孫女和三個外孫,相比較自己多子女的生育環境,第三代我們姊妹兄弟只有九人,所以每家的孩子姥姥都記得清清楚楚,甚至重孫輩也能數的清,現在我們大家庭第四代的孩子有十個,姥姥后來這幾年越來越糊涂著實記不清了。尤其是去年我姥爺突然過世,她的記憶力和溝通表達也是每況愈下。風燭殘年,我每次去看望姥姥,都會想到這個詞語。
姥姥是個聰明又矯情的人,娘家有三個哥哥,只這一個妹妹,我媽常常說起,舅老爺知道姥姥愛吃瓜,每到夏天都是挑著西瓜、面瓜、甜瓜,步行送來給姥姥吃。雖然生活在貧窮的年代,受足了吃飯穿衣的苦楚,可在一家老小中,姥姥的地位極高,尤其是姥爺對她一輩子的包容,好吃的好喝的都是緊著她的。我兩個舅媽對她很是恭敬,在農村,窮爭惡吵,兒媳婆婆關系不好的很是常見,唯獨姥姥像個“事兒精”一樣,一眾兒女沒有惹得起的,反倒一家子和和睦睦,從來沒有大吵大鬧,因為誰要有言差語錯得罪了姥姥,那是一個不依不饒,直絮絮叨叨的這些晚輩們不敢妄為了。當然她說的那些東家長西家短我是聽不懂的,等我也成家了,去的次數雖少,婆婆媽媽當中的閑話姥姥說的很是明白,閱歷就是學問看來不假。
記憶中有一件事,應該是二舅對姥姥態度不好,二舅是個老實人不怎么說話,可能語氣不夠緩和吧,我姥姥哭哭啼啼,還是我二舅媽抱著上床才哄好的,那時候我應該上初中了,看著身材健碩的二舅媽給瘦弱的姥姥來了個公主抱印象極為深刻,現在想想這樣的待遇,對于婆婆也是不多見的。
我們小時候似乎唯一的社交活動就是去姥姥家,去的很經常,那時候小姨還沒有出嫁,二姨也是常客,姥姥就會做些好吃的,大多情況下是煮個雞蛋、包個水餃。所以姥姥家爬滿葡萄藤的小院子,出門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墻外的菜園,還有回家必經之路的那條小河,河岸上郁郁蔥蔥的羊腸小道,這些早已在新農村改造的浪潮下消失殆盡,只偶爾還會出現在我為數不多的夢境里面。
姥姥家極其勤儉,吃用的多是自己地里收獲的或自己手工做的,小輩們偶爾送過來的豆粉點心,也是不舍得多用,真是細水長流的意思。姥姥家里很愛養動物,雞、兔子、狗、貓、斑鳩等,直到最近幾年兩位老人身體越來越吃力,才只剩下狗了。狗多是流浪狗,長得很丑,姥姥姥爺撿回來養大,倒是讓重孫輩覺得十分可愛。他們熱愛一切大自然的饋贈,院里的櫻桃、繞墻的絲瓜和南瓜、菜園里的蔥、架上的黃瓜和豆角……每一物都要細細的安置,韭菜割完一定要撒上草木灰。
偶爾也會和姥姥一床住,如果是冬天,厚被上壓著一個重重的麻袋片保暖,幼小的我被壓的喘不過氣一次次推開它。姥姥姥爺極愛烤火,用火盆燃木頭,他們不舍得用蜂窩煤的爐子,我們幾個被熏得睜不看眼,二老坐在原地很坦然,告訴我們坐住煙就上去了,我們哪能坐的住,起起走走煙霧繚繞,不覺得冷仿若仙境。
姥姥那一代人,量入為出的過日子,從牙縫里省錢的消費觀念是那個時代給她們的烙印,吃穿用度緊巴巴的,積蓄還是會有一點的,這一點其實很值得我們學習一二,尤其是有的年輕人明明掙得很多卻沒有積蓄。我們幾個上班后逢年過節都會去看她,買些吃的也會給零花錢,其實她們那時候已經不再具有購買能力了,不會逛超市,慢慢的就不能和外面的世界互動了。她們和世界的聯系方式就是子女,子女給她們提供衣食住行的物質需求,她們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又分次交給子女保管。路邊的干草樹枝、田地里沒有長成小土豆、農戶們曬粉條掉下的碎條、漏掉的花生玉米,甚至有一年他們在野嶺的路邊空地里開荒種了豆子,竟然收了好幾袋子,買了一點錢又分給大家一點吃的,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高興的不得了,是覺得自己還有用,還可以給子女提供一點點幫助嗎?
兒女們都住的很近,大家隔三差五總可以見面,讓姥姥家很熱鬧,逢年過節更是如此。姥姥特別看重大年初二閨女回娘家,必是早早的去一遍遍詢問兩個舅舅,有沒有安排去三個姑娘家接我們。舅舅們帶著表弟表妹先去小姨家和二姨家,帶著她們一溜到我家,人極多,侄子侄女給姑姑拜年,姑姑發壓歲錢,我媽自然是拿出年前備好的酒菜,好好招待一番。等我們幾個跟著舅舅來的姥姥家,姥姥像個“首長”一樣,安排我們去大舅二舅家住下,年年如此,所以我們幾個都和舅舅舅媽很是親近,不像其他家庭那么生疏。又仔細安排每一頓飯怎么吃,還得掛念在別人家做媳婦的女兒們哪天一起回來,接孩子的同時再來一頓團圓飯,姥姥就把掛在墻上的雞呀,魚呀,肉呀,都安排她們做好,似乎看著晚輩們全部吃到肚子里,她就完成了任務,女婿們最好也不要缺席。
這件大事年年辦,姥姥熱情極高,直到第三代都成了家,每個家庭又分解成了幾個小家庭,再想聚一次就很難了,這個時候姥姥姥爺年紀也大了,他們堅持獨自居住,一直都是生活自理。后來姥爺突然去世,姥姥變得膽小,不愿意隨兒女居住,又不敢自己獨居,舅舅們輪流陪伴她休息又照顧她的一日三餐,“養兒防老”,姥姥生命的最后一年對兒子的依賴特別重,對三個女兒不似之前熱情,我想這也是姥姥的另一種智慧吧!
現在想想,就是因為姥姥這些細細碎碎的操持,我們姊妹幾個常常見面,現在感情都特別好,在那個不旅游又沒有社交軟件的年代,這些親戚們的交往就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
現在我們都已長大,早已不會在雀躍著簇擁著到姥姥家,而隨著姥姥的離世,我們幾個再也沒有共同的姥姥,我媽和兩位姨媽也結束了嚴格意義上的“娘家生活”。
姥姥一輩子貧窮儉省、兩失幼子、操持勞動,還保住了她特有的淳樸和純粹,掰著手指的數著二十四節氣和大小月度過了一年又一年,過著略微精致而略顯矯情的生活,現在想想如果我的基因里有些嬌嗔的成分,那應該是來自我的姥姥。
我因為工作調動,來到離家較遠的海南洋浦,沒來得及安頓好生活,就得到姥姥去世的噩耗,我悲不能己,未能再見一面心里很是遺憾,作此文寄哀思:愿姥姥在天堂再無凄風苦雨,永遠風和日麗,永遠精致矯情到底。
? ? 2021年11月10日于洋浦中學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