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各種綜藝真人秀的追追追跑跑跑吃吃吃買買買,多少有點兒疲勞,所以最近我相當安靜。沒想到,一個不留神竟被拖下了戰局。
昨天,我有點兒生氣,確切地說是有點兒無語。因為一個節目,我在群里跟人懟起來了。
事情的起因是,有個人安利了演員的XX這個節目,說實話,我真沒看。用他的原話講,“這真是個難得的好節目啊。導師演員都真實得很,演技炸裂,太給力了,咱們國家就缺這樣的良心綜藝……。”那么一大段,字字句句都是溢美之詞。
我剛開始只是好奇,隨口問了他一句,“你看了多少啊,就給這么高的評價”。
他回答,“兩期”。
“哦,只兩期也太武斷了,一個節目或者一個作品,還是要經過長時間檢驗的,看完了再說吧”。
這話,我說的有毛病嗎?沒有吧。可是不知道對面怎么就炸了,“你看了沒?你要是看了就應該跟我一樣的看法。你要是沒看,就別瞎反駁”。
真是莫名其妙,我一股腦回過去,“我怎么瞎反駁了?哦,沒看個綜藝節目,我還不能發言了”?
“不然呢,對自己的國家的節目不支持,天天泡在韓劇里,真是好意思”!
“你可真搞笑,你哪只眼睛看到我追韓劇了,再說,我看什么關你什么事兒”?
“那當然,我看的是藝術,你玩的是泡沫”。
“簡直不可理喻”!我一氣之下退出來了。
回到家,坐在沙發上半天,我實在是想不通。他為什么平白無故地跟我急眼了,說我看韓劇,明明我都不看電視劇啊。再說了,看韓劇很丟人嗎?
我翻開他的朋友圈,找到了他不久前的動態,有一張表,說白了就是專業鏈條。我發給你們看看,金融 >法學> 醫學 > 工科 > 理科 > 社科> 文科> 歷史>藝術。看他后面還放了張一個人站在金字塔的塔尖,大笑著的卡通照片。我大概知道他學習什么專業了。而他,估計看到我點贊了幾天前群里《1988》的演員合照。見鬼,只是為逝者祈愿,舉手之勞而已,怎么就直接給我扣了帽子?估計他在屏幕后面,一斤白眼,八兩嗤鼻送我了吧。
怎么樣,這個在你們的大學或者工作圈,有沒有很眼熟?這就是曾經刷爆新聞的鄙視鏈啊。我只是沒看一個娛樂節目,就失去了話語權,更沒有了認同感。
查字典,“鄙視鏈”這個詞最早見于地域歧視。比如最最著名的,港臺人歧視大陸客,北上廣歧視外地人,全國歧視河南人更是家喻戶曉。這些或多或少就已經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印象。我記得在電影《十二公民》里,有個河南保安,被旁邊人懟得很是心酸。但凡是個涉及地域歧視的話題,河南人幾乎每次都是躺著中槍,跑不了。
我真是搞不懂,河南人到底哪兒招你惹你了,這么不受待見?除此以外,北京人的傲、上海人的嬌、東北人的彪,無一不是被硬生生地貼上了鮮明的標簽。看似同飲一江水,嘴說同一語的人群,涇渭分明地劃出了界限,互相看不對眼。
知乎上有一個特別精準的解釋,“在鄙視已經變得公然、無畏、無所顧忌的當下,似乎不鄙視無以證明自己的優秀、高端與成功。你鄙視我,我鄙視他,鄙視食物鏈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成形”。
真是太好笑了!
追劇圈,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臺劇>內地劇>泰劇,嚇死了,還好我很少看劇。
足球聯賽圈,西甲>英超>德甲>意甲>法甲>中超>中甲,還好我只看籃球。
電影圈,冷門國家文藝片>歐洲文藝片>日韓臺小清新片>老港臺片>好萊塢大片>內地片,聰明如我,什么電影都能接受。
音樂圈,古典>電音>搖滾>民謠>說唱>EDM>流行>古風>網絡歌曲>喊麥,真是不容易,我的歌曲庫包羅萬象。
除了這些,還有更奇葩的呢。
小外甥暑假報名學了游泳,開學了好幾個朋友都不理他了。一問原因,班里有個學鋼琴的小姑娘,經常有表演機會,領導觀摩會獎勵。跟她在一起風光,所以很多人去追著她做朋友了。小外甥跟我一樣委屈。我不死心,專門去研究一下,原來課外興趣班也中招了,高爾夫>鋼琴>烘焙>畫畫>圍棋>游泳。這跟看《倒霉熊》的不跟看《喜羊羊》的一起玩兒,有什么差別嗎?
我倒想問問那些家長,你自己聽得懂那動畫片原音嗎?你家小朋友說兩句英語就成精英寶貝了?你家學個鋼琴就高雅了,就算中產階級以上,就看不起那些玩兒泥巴的了?
給我滾一邊兒去!
你個從小吃白面饅頭長大的人,現在吃了幾口面包就忘了筷子怎么使的?你個從小,阿伯呲嘚和ABCD總是分不清的人,取了個英文名你就忘記自己姓什么?誰給你的勇氣嘲笑自己的過去和同胞?你鄙視的那些,曾經不都是你走過、路過的嗎?
我承認,我很少看電視劇,我記得我上一部追的還是《瑯琊榜》呢,是幾年前的了。可我也從來沒有說不支持國產劇,轉身去看別國的劇啊。看什么難道不是自己的自由選擇嗎?退一萬步說,我就算看韓劇了,你又能怎樣?你鄙視我,我就會屈服換成你看的,還是你想聯合人民群眾把我審判了!
你不過看了個電視節目,娛樂身心而已。你管別人喜不喜歡,你自己嗨就夠了。 非拉著所有人都入坑是什么意思,節目組給你打錢了?
我不知道,是否每個人心中都有進行自我認同的“標準”,我有。因為沒有“標準”就無所謂“認同”。但是如果你缺乏對自身的“認同”,就會陡然失去“安全感”,從而期待去外界尋找,以此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這多半是自欺欺人。
想起《小時代》里的顧里說,“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一出內環就過敏”。這句話,一度讓我以為郭敬明的小說是有深入觀察生活的。誰知我去了北京才發現,裝什么裝!不就是在一條路上嘛,把這條路分成兩邊,為了順行和逆行的方便,所以一個叫內一個叫外而已。內環外環毫無差別。
唉,你鄙視我沒關系,我怕的是有一天,你會狠狠地鄙視你自己的。
我是七七,就是不看演員的XX,你們自己跟自己玩兒,我碼字去嘍。? ? ? ? ? ? ? ? ? ? ? ? ? ? ? ? ? ? (2017.11.09虞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