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千金的一本經書,只典當五十石米,但救了全寺人的命。相國夫人一翻賬簿,趕快把經書還回去,贖金也免了,全當我齋了一年的眾僧。
1564年明嘉靖年間,蘇州吳中遭遇洪水,百姓顆粒無收、餓殍遍野。自古物以稀為貴,米價一路飆升之下,吳中地方官為了控制物價,采取了自給自足的封閉模式。外不準進,內不準出,以此保持平價消費。你覺得這個方案可行嗎?
想賺個差價的米商一看撈不到半點好處,搞不好還得吃官司,也只能端著茶杯坐看風云。抱著好心卻干了壞事兒,本來米就少得可憐,這么一限制,弄得市面上越發無米。米價居高不下,老百姓苦不堪言,財盡糧絕也就罷了,還出現了賊盜橫行。
在太湖中間的洞庭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剎,寺中眾僧平日里都是靠布施過活。可流年不利,無人再來布施。要想化緣只能來回坐船,但又怕被盜賊白嫖了去。僧眾難道就要餓死枯山了嗎?正愁眉不展之際,有一個叫辨悟的和尚出來答話。
“寺中如此多人,要想度此荒年非五十石米不能,想來也沒誰能布施這許多米來。難不成就此餓死嗎?眾所周知,我寺有本傳世經書,價值千金,何不將其當些米來度此難關,待到來年再贖回也不為過。”
住持思索再三覺得辨悟的話很有道理,守著一本破舊的經書也不能當飯吃,群僧要是都餓死了,經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可現在米這么稀缺,怎么才能碰到個識貨的主呢?辨悟毛遂自薦決定出去走一遭,找以前的老施主探問探問。
相國府上的都管老嚴是辨悟的好友,他就先去找老嚴商量。告訴老嚴這是一本價值千金的經書,也是歷朝傳寺之寶。而今只想當一百石米救急,一旦緩過來,就來贖回。老嚴打開經書包袱一看,把嘴都要瞥到天上去了。什么價值連城?不就是本破書嗎?看上去都不如經書的包袱值錢。
不屑一顧的老嚴一邊嘖嘖抱怨著,一邊一頁一頁翻看。讓他想不到的是,經書的最后幾頁上竟然有那么多達官貴人的親筆簽名。最讓他意外的是,他家老相國的大名也在上面。老嚴暗自揣測,這樣一看這本經書可能還真值幾個錢。
看在經書還算完整的份兒上,老嚴就答應了辨悟,但最多出五十石米,不能再多了。辨悟深諳此道,說話時便多要了一倍,如此一來反而正和他意。手有余糧,做事不慌,眾僧靠著一本經書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但經濟來源全靠施舍的古剎,要把經書再贖回來可沒那么容易。
可巧的是,相國夫人查賬時看到了洞庭山某寺的當票。而相國夫人又是個大善人,平日里不僅對佛門弟子很是尊重,對佛家經卷也甚是敬奉。她叫來老嚴一問,才知道這部經書的來龍去脈。夫人自知寺中肯定無力贖還此經,便吩咐老嚴勾帳,全當齋僧了。
一部經書救了全寺人的命,出門散了一圈步,竟然又要完璧歸趙了。你知道文中說的是哪部經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