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參觀,與一位全職媽媽相識,孩子兩周。落落大方的求助,堅定的要求孩子道歉,言談舉止之間可以看出這位媽媽屬于理智型的帶娃,家庭教育應該趨于民主性家庭。
交流中,得知媽媽為了孩子的成長,甘愿放棄工作,全職在家陪伴、引導、教育孩子。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陪陪我。然而正如媽媽堅持要求孩子向我道歉(踩到我鞋了)后的交流一般,我認為剛開始不管是媽媽還是我這個受害者,都要求孩子道歉,在現場即刻道歉,前面一輛分鐘算是我們對孩子的引導,算是堅定要求孩子朝著真善美方向追求,但是后面的堅持要求,一直要求孩子去道歉,甚至實質性剝奪孩子去玩的權力就是威脅和強迫了。前者向善,后者已然向惡。實在孩子不愿意的情況下,給孩子臺階下,表示孩子還沒準備好,保護此刻孩子的心靈,但是晚上回家后,在我這個外人不在的情況下,孩子開心愉悅的心情下,用游戲的方式告知孩子,爸爸媽媽很看重道歉這個行為,甚至引導孩子將犯錯誤看成成長的機會而不是難堪的境地。這樣想,也是如此交流闡釋。就我帶孩子去了這么多次圖書館、科技館、各種游樂場的經驗來看,這位母親已然算是挺不錯的家長。而不管是簡短的一兩次交流還是媽媽的自覺,都可以看出,“執著”的要求孩子是經常發生的,家長要想完全克制自己不見不容易的事情。兒童視角,兒童立場,真是難啊。
前幾天,情緒失控之下,第一次向孩子揮出了再也收不回來的手。懊悔、難過又有什么用呢,好在給予的愛足夠多,能夠治愈傷痕吧。
2021-10-15 給爸爸的第一封信(永銘說并且制作,爸爸記錄)
沒有完美的孩子,所以不要苛求孩子;沒有完美的父母,不要過分責難自己的不足。努力將愛的存錢罐裝滿,那怕犯錯誤了,我們還能有抵抗習性造成災難的能力和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