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流傳下來的經典,都是有故事的內容,樂譜、繪畫更是如此,它們是有感情的物件,有人性的關懷、美丑、罪惡、斷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看不懂大師的作品,這個時候,一些朋友就發躁、謾罵,有些還要詆毀,還要洋洋得意,用無知做榜樣,和愚昧做朋友。
其實,看畫、看書看不懂沒關系,最怕不懂裝懂、不懂拒懂,以至于去嘲笑與污蔑。只有心虛的人,才會做出無知的事。品畫發論的時候,我常和自己說,你不知道,就不要寫;你要發議論,一定要有根據,有感受,不要一派胡說、瞎鬧。
時間一久,就發現許多的不懂只是情緒沒到;當經歷得多了,心里柔軟了,就會明白:藝術,是人類情緒的表達。這樣一來,一個調,一個彎鉤,一個逗號都有了感情,有了情緒,這個時候,你多半會沉默,說不出話,感到地是前所未有的歡喜。
知道這種歡喜后,我就喜歡玩捉迷藏游戲。與自己玩,和朋友玩,也和自己的情緒玩,沒人知道,我在瞎玩。一個字,一個句子,反復琢磨,琢磨出我的味道來。可能,沒人會在意,一句話后面是逗號還是句號,我用了“斷絕”還是“斷決”?
英國人有十四行詩、日本人有俳句、中國人有律詩,賈寶玉討厭律詩的平仄規矩,他那里知道這律詩是中國古人的玩意兒。為什么文學家們特喜歡擬定規矩,強調行列,限制字數?原來,只是用來解悶,用來與自己玩耍。
可惜,后來少有人識得情緒的辨識之法,而是苛求古人的起承轉合,全然忘記文字的樂趣,沉湎在破題、解題之中,不知道:文藝,只是情緒的一種表達。現在回過頭來看,才發覺大師寫作都非常有水平,一字一句都講究的很,氣韻十足、個性躍然紙筆上。
我時常羨慕牛逼轟轟的人物,想感受到他們寫作時的快樂,不自夸自淫,始終不卑不亢。梵高說:“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那么,用什么來理解?用人的情緒。唯有感同身受,這全賴情緒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