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莫妮卡安娜貝拉
6.28,愛奇藝VIP期限最后一天。搜索高分電影緩存的時候,有一部9.1高分的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沒法下載。
癢癢的好奇心再帶點不甘心的執拗,點了進去。
2008年上映 | 94分鐘 | 英國/匈牙利 | 英語
導演:馬克·赫爾曼
主演:大衛·休里斯維拉·法米加魯伯特·弗蘭德阿薩·巴特菲爾德杰克·塞隆
類型:劇情
影片站在一個小男孩的視角講述了年代背景在1940年代的柏林。
八歲的德國小男孩布魯諾一家,因為父親拉爾夫(一位納粹軍官)的升遷不得不搬家到另一個地方生活。
好動多思的布魯諾在搬到新家以后,無意間發現了一個農場。沒有朋友、嬉戲,不甘沉悶乏味的生活,他開始向往那片地方,想尋找新的小伙伴。
被母親反對去農場后,布魯諾開始自尋樂趣。應他的需求,老猶太仆人帕維爾給他在前院做了一個輪胎秋千解悶。
機緣巧合,布魯諾在帕維爾的小雜房里發現了一個窗口可以直接使他到達那片有趣、充滿新鮮感的農場,并且總是在科特勒中尉驅車帶母親去置辦食物的午后勾引著布魯諾夢想成為探險家的那顆蠢蠢欲動的心。
終于有一天,布魯諾揮著樹枝豪情萬丈地穿過綠林和小溪抵達了心中向往已久的樂園,卻發現是布滿鐵絲網的一片狼藉之地。在這里,他認識了一個與他同歲的猶太小男孩希爾,并由此展開本劇最具純真澄澈的探索、思考對話。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和1979年施隆多夫的《鐵皮鼓》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以孩子的角度來看納粹的種種行徑,不同的是布魯諾天真善良,以身為納粹軍官拯救國家、為德國百姓營造美好未來(屠殺猶太人)的父親感到自豪,奧斯卡在三歲時就已經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惡并用自己乖戾的聲音對抗虛偽的外界且拒絕長大,永遠停留在三歲時的身高。
有個電影大V公眾號還曾專門為它寫了一篇推送《舅舅是他爹,炮友成后媽,弟弟是兒子,這個故事靠亂贏得了諾貝爾奧斯卡金像獎和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足以見得此時代社會的瘋狂與極度扭曲。
用孩子的眼睛去觀察周遭,真的是一個特別討巧的創作視角。
因為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記得了。
拋卻自我中心與社會中心的利己狹隘思維設定,用一雙干凈、還沒來得及遭到納粹污染的真摯眼眸來重新審視這個荒誕離奇、人神共憤的畸形社會現狀的一隅。
暫時把影片中的角色分三類人:
1.拉爾夫及其父親、科特勒中尉、眾多的納粹軍官...
歌德:
“每當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這個民族的個體都如此值得稱頌,但作為整體卻如此令人神傷。”
勒龐:
“群體中的人有兩個共同特點,首先是一個人的個性消失,其次是他們的感情和思維都專注于同一件事。”
希特勒借助經濟危機造成成的混亂形式大肆活動,利用德國社會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眾多的納粹士兵被希特勒領導的法西斯納粹黨俯首稱臣,被教育著通過戰爭洗刷一戰的恥辱,奪回原有的領土。被洗腦,“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有權統治全世界;而猶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種族,應該被消滅。使日耳曼人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穿著清一色的“卐”?標志軍裝,敬著清一色的禮,高喊清一色的“希特勒萬歲”。
他們毫不猶疑地接受先輩和其所謂先進黨的命令和擺布,并且引以為榮。
“狂妄與貪婪起飛,野心共暴力一色。”
無限的欲望交織著鐵血與狼煙。
我相信人性本惡,但還是有相對的惻隱之心,即善。
姜豐:人性是由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組成的,自然屬性指的就是無節制的本能和欲望,這是人的天性,與生俱來;
而人的社會屬性則是通過社會生活、教化所獲得的,它屬后天。
殺人不眨眼的拉爾夫知道新家的環境不適合孩子成長,會選擇屈服;對帕維爾拳打腳踢的科特勒中尉在拉爾夫批評甚至輕蔑其父親的時候也不說自己父親的一個“不”字。
2.格雷特(布魯諾的姐姐)
影片中,拉爾夫為兩個孩子請了一個家教,12歲的姐姐格雷特照本宣科:
“猶太人詆毀我們,煽動我們的敵人;猶太人試圖透過書籍讓我們墮落,嘲笑我們的文學和音樂;無論何處,他們的影響都是毀滅性的,為的就是讓我們的國家崩潰。”
純真的女孩被強行拉出洋娃娃堆,該有的童年卻被強硬地填滿種族歧視、效忠希特勒法西斯...
在格雷特身上能看到許多人的縮影,他們單純地像一張白紙,人生的三觀尚未構建卻被有企圖心的人強行灌輸條條框框,不論好的壞的、對的錯的。
我們都有可能曾是“格雷特”,人的成長需要無數個建立與打破的循環。從前我們認為只要聽家長、老師的話就是好孩子,做符合社會、他人期望的事,未來一定是社會的棟梁,可以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仰望。
慢慢地,當根基不穩的主觀世界撞上殘酷的客觀世界時,可能會頭破血流;當你跳出被“孫悟空劃的圈圈”時,或許會幡然醒悟,掉進去的那條溝叫陷阱,爬出來看到的遼闊叫“原來”。
格雷特就比較慘了,她沒有機會和空間可以跳出禁錮自己的圈,只能不加批判地接受家教和父親灌輸的德國歷史、法西斯的合理與先進,最終成為隱形社會規范的犧牲品。被社會規則和制度所奴役并且對此帶來的傷害一無所知。
3.艾爾莎(布魯諾的母親)、拉爾夫的母親
尚未被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浸染充分,在復國與道義之間搖擺不定、痛苦不堪,卻又沒有能力改變現狀。沒能抵抗住外部的遵從力量也沒有勇氣為自己的特立獨行付出代價,繼而作痛苦的違心屈從。
▼
對兒子的種種充滿不屑,針鋒相對。
▼
從一開始對丈夫的滿眼都是崇敬與贊賞到后期的崩潰、痛苦喊著“要我忽視丈夫是個怪物的事實...”
4.布魯諾
布魯諾的每一次思考和提問相比周圍的大人都是更客觀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復仇、法西斯、種族歧視...并有主動思考的能力和提問的勇氣。
▼
某次家教課上。
布魯諾:(舉手)“我不明白,單一個人就造成了國家的崩潰?”
“猶太人指的是整個猶太民族,如果只是一個人的話我確定他會吃不了兜著走。”
“但一定有好的猶太人,不是嗎?”
“我認為布魯諾如果你找到一個猶太人是好人,那你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探險家。”
整個劇中印象最深刻的“壞蛋”就是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家教)了。首先他一再打擊布魯諾的夢想并施以嘲笑與禁令,其次狂妄地判定整個猶太民族的劣根性,最后還對自己的無知自負洋洋得意并且繼續禍害可愛的布魯諾和他的姐姐。
希爾:你覺得你爸爸是好人嗎?
布:當然,但他掌管一處可怕的地方
你覺得你爸爸是好人嗎?
希爾:當然
布:我們不該是朋友,應該是敵人,你知道么?
布魯諾有著尋常孩子沒有的質疑精神,即使所有人告訴他“猶太人是德國人的敵人,成千上萬的德國人因他們而貧困”,他依舊會穿過綠林和小溪與身在集中營的小朋友希爾玩耍。
但也正是因為他的單純、仗義和勇敢讓他陷落在了自己父親無限貪婪的深淵里,和希爾永遠地成為了刺鼻煙霧中的一點點。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