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忽如寄 盍不振六翮
——讀益都雨點長篇小說《北河東去》
阿? 來? 曾令琪
? ? ? 天圓地方,這是中國古人對世界最早、最樸素的認知,由此也衍生出先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智慧。《尹文子·大道》曰:“生于不稱,則群形自得其方圓。名生于方圓,則眾名得其所稱也。”意思是方圓各有其道,自有所稱,互相補充。可以說,方方圓圓蘊含了我國哲學的多樣性和整體性思維,由此產生的天圓地方說,也是《易經》為代表的陰陽學說的重要體現。
? ? ? 從古到今,涉及、研究方圓學智慧的很多,但以小說的形式、以形象的塑造來闡釋方圓智慧的小說,則甚為罕見。因此,讀罷益都雨點先生的長篇小說《北河東去》,我們情不自禁要為作者點贊。
一、關于方圓智慧
? ? ? 小說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小說主題的提煉和表達,往往寄寓了作者一定的社會理想。本書作者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深諳官場的規則和潛規則,所以創作了《北河東去》這部關于方圓智慧的書。
? ? ? 顧名思義,所謂方圓,乃是一個人的性格與處世方式之內省與外在的表現。古人強調在內曰方,對外曰圓,外圓內方。所謂智慧,則重在為人處世之道。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 ? ? 中國古籍中關于方圓智慧的記載比比皆是,但最早、最直接、最完整的方圓智慧故事,應該與唐代的李泌有關。記得宋代李昉等人編纂的《太平廣記》卷38有一條關于唐代神童李泌的記錄。其大意是:唐玄宗聽說年方七歲的李泌幼而有才,且思維敏捷、善于賦詩,便召他入宮。李泌到來時,正趕上唐玄宗與張說觀棋,遂命張說試一試他的才能。張說要李泌做一賦,要旨是方、圓、動、靜。李泌問其體例,張說看看面前的棋局棋子,然后說道:“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李泌聽后當即朗聲回答:“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才,靜若得意。”其中張說所做的賦,句句見棋字,并說了一些圍棋的特征;李泌所做的賦,雖然不涉及一個“棋”字,但句句與圍棋相關,概括出了弈者下棋時的種種活動和神態,并可推之于為人處世。張說驚詫不已,恭賀玄宗,說朝廷又得了一位奇才。玄宗也很是喜歡,大大的賞賜了李泌。唐德宗時,李泌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成為一代宰相。這是后話。
? ? ? 自古以來,中國官場就講究“左右逢源”,講究“八面玲瓏”,講究“圓融無二”;在當今官場,由于歷次政治運動的后遺癥,更由于時代的發展、經濟浪潮的洶涌,政治生態與社會生態與古代、近現代有了大不相同的新情況。在李泌身后1200余年的今天,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才,靜若得意”的方圓智慧,更加顯示出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新時代的紅與黑
? ? ? 作為從北河最偏遠的石頭溝鄉走出來的陳想,分配到南源省級機關的名額被人搶走,只得回到窮山僻壤的石頭溝鄉當“跑蹆娃兒”。但他天生倔強,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苦研方圓哲學,憑借方圓智慧,圓融地應對各種人和事,當上鄉團委書記;媒體曝光河東,身為區委宣傳部長,他進京“滅火”,用上了神秘的人脈資源,化險為夷;當北河日報老總,正春風得意時,突然遭遇算計被“雙規”,得“伯樂”與好友之助,乃得度過難關;南寶市委書記任上,市長和省委副書記一明一暗對他夾擊,上演了一場又一場的殊死搏斗,他運用方圓智慧,涉水過關;成為南源省常務副省長,面臨拆遷戶集體上訪、副省長醉酒身亡、世博園突然撒資、車禍謀害……他也順勢而為,從容應對。
? ? ? 在中國,任何事情都講究“關系”。關系就是一種人情,關系就是一種資源,關系就是一種生產力,關系就是一種“關系重大”的派司。川人有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話:“三生當不得一熟。”到醫院就診,人們總是想方設法輾轉找人與醫生拉上關系;孩子入學,總得托人情、找關系,希冀孩子分到最好的老師執教的班級;求職、提升,更是離不了請吃、送禮走后門、拉關系……在官場,相當部分的人都是重視對上負責,輕視對下擔當。當年陳云同志諄諄告誡全黨:“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三十年前中國官場“只唯上”“只唯書”“不唯實”的現象就已經嚴重到不得不提出告誡的程度了。可惜,三十年的時光緩緩流過,官場的“規則”與“潛規則”依然故我,甚或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 ? ? 如果說官場的“關系”就是賞識與被賞識的關系,那么這種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當然可以傳為佳話;但官場生態遭到破壞之后,人與人的關系往往被扭曲,“伯樂”本就少見,“千里馬”就更是難見其蹤了。
? ? ? 在這種生態之下,《北河東去》的主人公陳想的奮斗史,就顯示出其特殊的價值和特別的意義。我們似乎有理由這樣概括:陳想的奮斗史、成長史、或者說叫做發跡史,無疑就是一部新時代的《紅與黑》。主人公的一切酸甜苦辣,都在其中;官場的種種沉浮悲歡,淋漓盡致。如果稱此書為當代官場的百科全書,可能有點過;但如果說此書能為從政者提供處世為官、行政決策的借鑒,閱讀此書能增加從政的智慧、圓融,絕大多數讀者肯定都會贊成。也許,這也是作者創作此部長篇小說的初衷吧。
三、《北河東去》的美學價值
? ? ? 作為一部長達三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北河東去》有豪放大氣的結構,縝密細致的構思,個性鮮明的人物,我們相信,這些都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們在這里重點要談的,是作者直面人生的勇氣,是作品細節的真實可信,是對方圓智慧的思考與闡釋。正是這三點,構成了《北河東去》的美學價值的三個基礎。
1、直擊官場生態的批判現實主義手法,表現出作家的社會責任擔當
? ? ? 眾所周知,同前些年相比,最近幾年中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催生著官場生態的變化。在社會急遽變化之時,作家怎么辦?文學怎么辦?是繼續“躲進小樓成一統”,不痛不癢地寫一些風花雪月的小文章孤芳自賞,還是闖進生活,直擊生活的多樣性、描繪生活的復雜性?如何選擇,決定了作家的生存意義、作品的社會價值。
? ? ? 益都雨點先生先生以其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理解,對世情的解剖,對所描寫的人與事、官與民、靈與肉,絲毫不加以掩飾和回避,經過選取、提煉、加工、升華,經過概括、歸納、綜合、集中,為我們塑造了以陳想為代表的一批有能力、有才識的改革、開放、發展的決策者、參與者、助推者,也塑造了一群雖有能力卻少見識、自私貪腐的落馬者。
? ? ? 這樣的題材,如果用傳奇的寫法來表現,那一定會扣人心弦。但傳奇之后呢,能給讀者留下多少思考?能給為政者提供多少借鑒?
? ? 《北河東去》這部長篇小說,以純文學的體式,全面、深入、深刻地反映當下的社會生活;某些章節借鑒通俗文學的寫法,讓作品情節可信,耐讀耐品。可以這樣說,官場的生態現狀,人物的靈肉掙扎,社會的日常生活,在這部小說中都有非常客觀、真實的反映。尤為重要的是,這種反映帶上了作家的社會傾向性。作家肯定什么,鞭笞什么,贊揚什么,反對什么,讀者都能從小說中充分感受。
? ? ? 在很多時候,作家直面現實、反映現實,那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稱這部小說為當下批判現實主義的力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毫不為過。
2、作品具體可感真實可信的細節描寫,表現出作家深厚的文學功底
? ? ? 大家知道,一部小說,除了人物和環境,還需要用細節來支撐。《北河東去》的細節可謂具體可感、真實可信。
? ? ? 一是通過真實的細節來描寫日常生活。比如,第5節“轉行當秘書”中,小說中重要人物王方競爭報社新聞部主任一職,在任命下達之后,王方收到一條短信:“當主任感覺很好吧?恭喜你的老婆用女色征服了領導!也恭喜你在戴上主任帽子的同時還戴了一頂綠帽子!”這條短信,在小說中是一個細節。這樣的情節,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這個細節,直接導致了王方這個人物性格的走向,決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態度和最后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對整個小說的情節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 ? 二是通過細節的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性格。這部小說的背景為“南源省”,該省是旅游的福地、吃貨的天堂,小說當然離不開對“吃”的描寫。總體而言,這部小說描寫“吃”的情節,絕大多數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并非隨意性的泛泛而寫。隨舉一例,第22節“舉賢不避親”中,寫了一場飯局。這個飯局中,寫了陳想在德眾魚頭火鍋店的安排,對茶水的考慮,對天圓地方紫砂壺的展示。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有細節的安排。這一系列細節的組合,將主人公陳想心思的縝密,功夫的細致,處世的機警,為人的圓融,表現得非常充分;對人情世故、風俗習慣,也借此予以較為充分的展示。整個飯局,以“吃”為載體,以“人情”為潤滑劑,以“舉賢”為目的,將陳想這個當時的市委宣傳部長和省委書記蘇斌的關系一下子拉近了。
? ? ? 三是通過細節的安排來推進小說情節。小說主人公陳想的奮斗史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過很多的艱難險阻。第9 節“陷入大坑中”、第10 節“不懂太極拳”、第11節“忠誠就是福”整整三節,較為詳細地描述了陳想被“雙規”的情況。客觀而言,陳想之所以被雙規,除了遭人陷害(購買天圓地方紫砂壺的款,是他自己付的,并非受賄),還與他自身有關(紫砂壺被用來送禮)。一個細節可謂決定了主人公的命運:“正想著,陳想突然看見回鍋肉盤中有一白色圓紙現了出來。他下意識的用斜光看了一下房門,確認門閉無人,然后用筷子夾出紙筒握在手心,展開一看,‘壺在書柜’四個字清晰可見,字體也很熟悉,是王方寫的。”飯菜中一張紙條的傳遞,徹底改變了陳想的“霉運”態勢;于小說而言,這個細節可謂柳暗花明,峰回路轉,增加了情節的起伏性,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
? ? ? 總之,小說的細節真實,可問可信,推動了小說的情節。從中,也表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
3、對方圓智慧的深入解剖與形象演繹,傳遞出作家的社會政治理想
? ? ? 這部小說,作者獨具匠心,力圖全景式展現方圓哲學大智慧,獨特式描寫人生成長大玄機。
? ? ? 首先,作品的章節、回目,表現出作家全景式的考慮。這個小說,比較辯證地揭示了變與不變、忠誠與能力、實力與政績、心法與志向、情商與智商、官商與情商的關系。小說的架構,很好的表達了作家對人生、對社會、對官場的深入思考。小說之“皮”,與作家思想之“毛”,其關系處理非常妥帖。
? ? ? 其次,小說人物的設置,很好地傳達出作家對方圓智慧的一些考慮。范長江、陳想、呂東和王方這四師徒的關系,既有人情的牽連,關系的交叉,關鍵時刻也有推動小說發展的情節。第13節“借樹來開花”, 就寫了在喜來登酒店陳想與范長江第一次、第二次的喝茶交流。小說的其他章節,還多次寫陳想及同學與恩師范長江的交流。在陳想人生的關鍵幾步,都有范長江的影響。可以說,范長江是方圓智慧理論的“化身”,在小說中有符號學般的象征意義;他的設置,他的出現,對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推進,是有很大幫助的。
? ? ? 再次,小說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最終命運,表現了方圓智慧理論的實際效果。我們可以這樣說,范長江就是陳想和呂東、王方的精神導師。三人之中,尤數陳想對范長江的理論把握得最好,也踐行得最好。呂東對方圓智慧的系統闡述,象征著范長江理論學術上的成功;陳想化險為夷,仕途步上正軌,象征著范長江理論在實踐上的成功;而王方最后的自殺身亡,則暗示讀者,方圓智慧理論是一把雙刃劍,搞得好如魚得水,搞不好容易自傷。
結語
? ? 《北河東去》這部長篇小說的意義,在于對方圓智慧的開拓性挖掘與闡發,有利于傳承和宏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于對“強者自渡,智者自贖”寓意的創造性提練與詮釋,具有重要和現實的教育作用。這正是一個作家主動履行責任擔當、自覺踐行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
? ? ? 人生忽如寄,盍不振六翮。古今中外之成大事者,無一不精通方圓之道。當今之世,不要怕官員們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施政中的個人毛病,是可以逐漸克服的,也是可以原諒的;行政中的懶政、怠政、貪腐,卻是令人唾棄、鄙視的,也是不可原諒的。
? ? ? 從這個角度而言,筆者是喜愛陳想這個主人公的,更是喜愛《北河東去》這部小說的。因此,樂為之介,并作此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潛心靜氣,讀一讀這部長篇小說。
2018年1月15日
阿? 來 當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矛盾文學獎得主。
曾令琪 《西南作家》雜志主編、四川文學藝術院院長、人民文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