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河者,發(fā)源于靈山,全長80公里,乃流經濰坊市區(qū)的三條河流之一,貫穿濰坊市區(qū)南北,直入渤海。
虞河源頭~靈山,位于濰坊市坊子區(qū)和安丘市交界處,海拔212.6米,原名為靜山、塔山、望日山等。據《濰縣志》載:“塔山又名溉源山”,周圍山泉較多,有名者諸如石泉子、道士泉、霸王泉、剛溢泉等此類,盡皆虞河之源。諸泉古時轟然噴涌,匯成虞河北流而去,遙想水勢浩大之時,不可復想,今日惟見數片泥沼,泉水汩汩。惟霸王泉尚有石間一洞,嘩嘩流淌,水勢張揚。
一言靈山。有文記載,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曾駐兵塔山一帶,時勸堁農桑,所轄境內無盜,商旅野宿,獲當地民眾擁戴。為紀念夏王竇建德,當地民眾決定為其建廟。廟地選址之初為塔山正南之山,然一夜之間塔山靈氣突顯,高過原商定之山,且磚瓦石料從天而降,竇王廟遂依天意而改建于塔山,此后塔山重命名為靈山。
再言霸王泉。此泉位于坊子區(qū)坊城街道境內霸王泉村,該村因霸王泉而遠近聞名。村西北方向,有池不大,池周邊怪石突兀,于東南石縫,有水潺潺流出,清澈見底,品之甘冽。據傳西楚霸王曾于此路過,掘水飲馬,有泉涌出,故名。《史記·項羽本記》記曰,“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由此可見,霸王親臨此地有史有據,足以信之。距此三十余里,有地名曰擂鼓山,概因霸王曾屯軍于此而得名。
虞河數源,皆發(fā)于塔山(今之靈山)。諸如:霸王泉、剛溢泉(俗稱之海眼,古時此四泉眼中水量最大)、大泉子(坊子酒廠之前曾于此取水,泉邊石橋乃酒廠所修,今因雨大而沒于水)等,其他諸泉或已斷流,或已沒名于史,恕不一一列舉,留待后人補之。
若謂之泉,需向勢高之處而尋,溢出之水則向低處順勢而流,此乃天道,毋庸置疑。有泉之出高處,此山體應為砂頁巖也,層狀多空,其內含水。泉之涌,多乃雨水經山體過濾后而出。亦有地下水壓大,自行噴出者,然今存不多矣。泉者,非人之力,實乃天成。
宇宙之大,非吾等所能窮盡。末學俗家弟子心道,是日黃昏,和【源頭原味】諸兄為求一發(fā)心落腳處,尋遍奎文、高新二區(qū)未果而歸,獨自隨心信步,沿櫻前街虞河西岸而行,見橋后跨至東岸,順堤逆流而上,至植物園西門處止步,一路賞虞河夕景,思虞河之源,嘆虞河逢盛世之新生,不勝唏噓。隨手小記,奉之諸君,作飯后牙祭,或品茗時之聊資。
文中所有照片,系心道手拍,無謂拍攝之構圖、背景或光源,皆因當時之心情使然。諸君勿怪。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