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說,把書從頭看到尾,就算是看完書了嗎?不不不,看書是為了解決問題。只要解決問題,沒看完,吸收完了就好,不看完也沒問題。
哦,原來還有這一說啊?!我驚訝,同時決定實踐于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
全書共四章,還是老實從頭看起。第一章是講臨界知識為什么重要。看得我暗暗心急,因為我是因為知道才買書的呀。而且,這一章貌似都是在公眾號發過的老面孔。
終于到了第二章,是我最喜歡的實操篇。看完過后還有不清晰的地方,正準備和以前一樣按順序看到第三章,忽然意識到,第二章正好能解決我的問題,為什么不看得慢一些呢?如果能解決問題,那么就算不看第三章,這本書也算看得有價值了吧。
返回第二章,看包括2個心態(綠燈心態、以慢為進)、3個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3個技巧(記錄、定期回顧、付費購買),其實是在寫這篇筆記才發現的,開始只是順著頁數看,沒注意結構。
集中看反思怎么做,因為感覺通過寫反思日記提高自己,比較適合我這種內向喜歡朝內探求的人。自己也在寫每日總結,寫了幾天,有收獲,但覺得不夠大。
1、反思與總結不同
總結,通常是有三個階段:我做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
而反思多加了一個階段:我做了什么,我當初是怎么想的,結果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
我當初是怎么想的,這點之所以這么重要,是因為這是一種思維模式。有人說,人是錄音機,按下按鍵就會自動播放。也就是同類事情同類情景下,我們會不假思索做出相同的反應。而想改變這點,就要從我們對待同類事情的思維模式入手。
總結找原因,為什么做得好或不好,通常是直接找原因,而不會從自己當初是怎么想的來分析。
而反思當初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是分析自己處理事情的思維模式,所以反思是從根本改變自己處理同類事情的思維模式,總結要經過很多次才能形成感性認識,反思帶來的理性認識。
2、反思怎么做
這是我困惑的地方。按照成甲所說,分類定標桿,比對標準,如果還要加上所想,那要花費很長時間和篇幅去做這件事。寫到這里,我才恍然大悟,不是這件事我不知道做,而是想找個費時少、容易做的方法,還是抱著速成的想法。我以為我充分理解和接受“以慢為快”的理念,其實心里還是想速成。寫下來真好,能發現自己的真實想法。
3、如何落地
每天花一兩個小時來寫反思日記,這當然最理想,可是目前上班回家帶娃兒,貌似沒有時間。嗯,上下班路上有兩個小時,應該是夠了,不過有時要聊天。參照“如果……就……”模式,如果路上聊天就第二天早上六點起,補上日記。
另外,具體模式準備學習成甲,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找,預計是以終為始,1-2個就夠了,開始不能像成甲老師那樣,一下反思七八個習慣。
4、擔心沒有用
擔心只對照一個標準,成長太慢;擔心對照多個標準,時間太長。好吧,你到底想鬧哪樣?以慢為快,以慢為快,深呼吸,吐出心里的焦灼、緊迫,先做好一個標準的反思,這是以后快速成長的基石,夠不夠快就看這塊基石扎不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