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巜狗十三》,我還是不知道為什么叫這個片名。難道是因為養狗時李玩十三歲?或者,十三億人,有哪一個不曾在某一刻茍活,象狗一樣。
一直打算去影院觀看,畢竟評分這么高。但一直也沒找到合適的時機。后來一想,錯過了就錯過了,青春片嘛,無非就是那些叛逆、初戀,甚至是群架、墮胎,這些都是少數人的青春,和我等普通大眾普通又普通的青春無法重合。況且,如今再看青春片的我,不再只是對號入座,更多的變成擔心和憂慮,想到自己對孩子的生活如此不了解,莫名的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懼。
然而一個人的午飯時間,打開平板,找部電影來拌飯,還是點開了它。不知不覺一頓飯便吃了兩個鐘頭,眼淚和著湯,一起被喝進了肚子里。
嚴格來說,這不能算是青春片。它很普通,講述了少女李玩的初中時光,以兩只同叫“愛因斯坦”的狗的命運為主線,從而與家長產生的碰撞和磨合。但它又能直擊人心,有愛,有痛,有悟,有淚點,就是你我他的日常。
成長,不管以什么方式走過,都會曾在某個時刻,某件事中,孤獨偏執,尖銳疼痛,兵荒馬亂,感覺被全世界拋棄,又全身心厭憎著全世界。然后在忽然而至的某一個時刻,似乎一下子長大,舉手投降,與世界和解,與自己和解,長成那個不動聲色卻仍然孤獨的陌生的大人。
誰不是從小孩子長大的呢?誰不是一面堅持一面妥協,誰不會在某個瞬間,巜再回首》,卻不堪回首,終至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哭成狗。
所有的痛,不管大小,都得自己親自去體驗,親自去掩埋,永遠塵封或者偶爾打開,不由自己做主。
我們從小被父母教育要聽話,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但他們也希望我們與眾不同,個性獨立。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我們也都象李玩一樣,有喜歡的學科,有自己的愛好,但為了考試,為了分數,不得不服從父母老師的安排。不喜歡數學,難道高考就不考數學嗎?喜歡語文,讀了中文系你能找什么樣的工作呢?這就是現實。
理想永遠很豐滿,現實始終太骨感。
記得高中時有一次和同桌聊天,我們暢想:以后有了孩子,一定讓他的童年只有玩。后來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真的想要他們使勁玩,可是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便會讓你心里發慌:到底玩是對他的人生負責,還是學才是?
生下你,你便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完全尊重你。但一棵小苗如何長成參天大樹?我們不知道。只有且行且扳正。
一句“我是為了你好”,是多么沉重又無奈!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反感聽到這句話,認為是父母用他們的權威來綁架我們。后來我們當父母了,我們終于理解了父母當年的拳拳之心,于是我們語重心長的對孩子們說,希望他們能聽進去,能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
可是不能,他們一如當年的我們,對這句話嗤之以鼻。
生命是個輪回,前輩走過的路,后輩不管用什么方式去走,也還是會重走一遍,在時間的長河里,在某個岔路口或者某個拐角處,忽然的邂逅。那時,是幡然醒悟還是醍醐灌頂,是呆若木雞還是熱淚盈眶,是釋然還是放下,是不再痛還是更疼痛,皆與往事干杯。
你終于長成了我,理解了我,又去要求他。他反抗著妥協著,又終于長成你。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續,一個又一個輪回,周而復始。
孩子,你想活出自我,我也想。你想我理解你,感受你所有的感受,給你我全部的愛,我也想有人理解我,感受我所有的感受,全部都愛我。可我活在成人的世界里,活在人群里,有父母孩子要養,有上司下屬應酬,要說很多言不由衷的話,做一些無可奈何的事,有煩惱,有焦慮,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我也不是一下子長成這樣的,我也曾如你一樣年輕,我也曾經受過那些或大或小的青春的疼痛,我也曾象”愛因斯坦”一樣反抗過,抗爭過,然而后來,我唯有慢慢與生活和解,象李玩那樣,一步一步,最后成為一個看上去懂事的人。不然,我會象“愛因斯坦”一樣絕望的死去,或者象樓上那個發出鳥叫的人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孩子,人的一生都在成長,會擁有一些,會失去一些。只是年少的時候,更敏感,便會覺得更尖銳。而成長沒有捷徑可走,所有過程中遇到的痛,都得自己親自去疼。
當你還是孩子時,痛的時候你想哭就哭,想鬧就鬧,會有我來哄你。而我哭的時候,既使你在場,我也蒙著你的眼睛,不想你看到。
成人世界里,也有著無法言說的痛。
年少時,我寫在日記本扉頁上的是:讓我做一顆沉默的星,在自己的軌道上滑行。
現在,我告訴自己:隨著人群走下去吧,在人群里,你不孤單。
這就是長大,這就是生活。
隨著人群走下去,必須繞道的地方,拐個彎,在平行時空里歇歇腳,再匯入到人流里。
象李玩說的:不參加物理興趣班,但可以參加物理競賽呀。
她做到了。
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