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Channel 5電視臺播出了一個片子《In Solitary》,用四個集裝箱改造成生活設施一應俱全但沒有手機沒有電腦與世隔絕的封閉空間,四名志愿者被要求在其中生活五天五夜,每個志愿者可以帶身攜帶自選的三件物品入住。四名志愿者入住時都信心滿滿,想要享受獨處之樂。但第一名志愿者進去三個多小時就崩潰了,第二名也只呆了一天多,呆滿五天的志愿者到后來都或多或少地出現各種異常狀況。獨處并不是件賞心之事。
一向認為孤獨也應該是一個人的一種品性,因為并非所有人都喜歡孤獨,并非所有人都情愿享受孤獨。對于某些人,孤獨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而對于另一些人,孤獨是一段無助甚至可怕的時光。
我既不是個喜歡孤獨也不是個會享受孤獨的人,但命運往往與人為戲,早年因為家庭成年后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有很多被迫的獨處經歷,最終,我被改造成了一個孤獨的人。
十歲那年冬天,父母剛剛離婚,母親帶著我的姐姐妹妹回了南方老家,我和父親繼續生活在北方。父親晚上要給夜校上課以增加收入,所以,每周有兩、三個夜晚,我要一個人在家里直到九點以后父親回來。
北方的冬夜在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就已經降臨,我鎖上家門,先是聽著樓道里別的小朋友們的玩鬧聲,慢慢地,笑漸不聞聲漸悄,最終轉為一片寂靜,只有窗外呼呼的風吹得封窗紙嗚嗚地響,象小孩子高一陣低一陣的哭音。
那時候,我不愛學習,完成學校和父親留的作業后,我就開始在紙上畫小人兒,畫各式各樣的衣帶飄飄的仙女兒。我沉迷于為她們設計漂亮的披肩、長裙、水袖和飄帶,想象她們在云彩里飛來飛去,無拘無束。
工作幾年之后,對未來突然產生很強烈的恐懼感,于是換了一個工作,開始長期地在外地奔波。在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市里,面對孤獨。工作很忙,每天加班,自己一個人在機房搞一個通宵也是常事。
偶爾加完班會深夜一個人坐在酒吧里,先點一份簡餐填飽肚子,然后點一瓶酒,邊抽煙邊喝酒邊看著酒吧里形形色色的人,午夜時獨自扶醉而歸。我知道自己其實耐不住寂寞,但寂寞之痛卻又讓我快樂。這是種很矛盾的心理,卻真實。
但大多數的工余時間我還是習慣于一個人呆在酒店里,在紙上編一個又一個故事,然后撕掉。這也是很奇怪的,工作的原因,在PC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我就已經有筆記本電腦了,但相當長的時間里,我仍然喜歡在紙上而不是鍵盤上寫故事,喜歡筆在紙上滑動的感覺,喜歡手跟不上思路時留在紙上的緊張和慌亂,喜歡手緊張到酸麻不得不停下來甩甩胳膊,喜歡這種消磨時光的方式。
也曾一個人去郊游,背上背包,趁著晨光出門,隨便找一輛去郊區的車,到有山或有水的地方下車,爬山或涉水,直到累得不行搭車回來,到家里倒頭而眠。喜歡穿行在沒有人跡的樹林里時周圍的寂靜,感受內心一點點的畏懼和欣喜。常常會有一些驚奇,比如一只美麗的蝴蝶,比如一只藍色的蜥蜴,比如一灣泉水。不過,總的來說孤獨于我,往往是一種被動的選擇,而我也只是在被迫地享受它帶來的苦趣和樂趣。
后來懷孕生子,生活走上正軌,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獨處幾乎變成一種奢望,這時才發現獨處的好處,向往獨處之樂。
如果給我一支筆一個本子,我覺得五天應該正好可以安安靜靜讀完一直想讀的西哲史,寫好一本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