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的野生菌

夏至菇其實是一種地方性的稱呼,它的學(xué)名叫雞縱菌,又稱傘把菇、雞肉絲菇、豆雞菇、白蟻菰。這是一種夏秋季在山地、草坡、田野或林沿地上單生或群生的食用菌,其假根與地下黑翅白蟻窩相連。

我們廣東韶關(guān)地區(qū)的雞縱菇多是夏季生長,于夏至前集中爆發(fā),因而稱為夏至菇。我們這地方的夏至菇多是群生的,并且成對生長,即找到一群,在附近(通常在方圓10米范圍內(nèi))也能找到另一群。我們通常把一對成群的夏至菇叫一窩,這一“窩”也許是源于“一窩白蟻”這種叫法。如果運氣好,撿到一大窩夏至菇,其數(shù)量是相當可觀的,可裝滿一籮筐。

夏至菇從形狀大小上分大夏至菇和小夏至菇兩種,大的在其長大后菌蓋(如傘狀部分)如碗口般大小,菌柄如食指那么大;小的菌蓋則像礦泉水瓶底部般大小,菌柄如筷嘴那么大。不論大、小夏至菇,幼時圓錐形至鐘形并逐漸伸展,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淺土黃色。幼時既嫩又脆,沿縱向用手一掰菌柄就輕易地掰下來;老了的夏至菇就很韌,菌柄一撕能撕成條狀,甚至是絲狀。幼時的夏至菇菌柄口感比杏鮑菇好,稍為脆一些,鮮美的味道卻是杏鮑菇難以企及的。老的夏至菇味道沒有太大的變化,口感卻與嫩的相去甚遠,其韌性可以與煮老的豬大腸相媲美。菌蓋不管什么時候都綿軟、易碎的,被壓或震得厲害都易與菌柄分離,要保持美觀比較難。煮熟的菌蓋很柔軟,沒有牙齒的老人食用也沒有任何困難。

夏至菇的壽命非常短,從泥土里冒出來到謝了(我們把老得不能食用的夏至菇叫“謝”)大概只有12小時,錯過了這12小時,便錯過了一年的采摘。謝了的夏至菇,菌蓋發(fā)黃,菌柄里長蟲子,撕開菌柄,白色細小蟲子在里頭蠕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蟲子會慢慢長大,直至把整棵夏至菇吃完。夏至菇是奇怪的生物,采摘并沒有結(jié)束它的生命,采摘回來后還會繼續(xù)生長變大,慢慢變老,若置之不理,最后會成為一堆蟲子、一灘粘液和殘渣。所以,采摘回來應(yīng)盡快清洗干凈,并放入冰箱保鮮,及早烹煮。

我也有過撿夏至菇的經(jīng)歷,只是不如別人所說的在菜地里撿到的那般輕松。我通常在大熱天穿上長袖衫、長褲、布鞋,戴著線手套,拿著柴刀,漫山遍野地尋找,披荊斬棘,往往只找到一窩小的夏至菇嘗嘗鮮而已。

夏至菇的烹飪通常是用瘦肉或排骨煮湯。先把水燒開,再把夏至菇與肉一起倒入鍋里,把肉與夏至菇攪松散(防止肉結(jié)團,沒煮熟就起鍋),加入少量姜片,待湯完全煮沸再調(diào)味起鍋。注意肉若要腌就別加其他配料,只加鹽和油,否則,會破壞夏至菇鮮美的湯。我不建議夏至菇炒著吃,因為它的美味可口多源于那一口湯及它特有的香味,作為炒菜,則泯然眾矣,將有負美名。還有,煮夏至菇一定要煮熟,否則,上吐下瀉可不會是好的體驗!

夏至菇還有一特點,就是它特有的香味會伴隨著風飄散,在它附近是很容易聞到的。若撿夏至菇的人聞到了它的香味,卻怎么找也找不到,你說氣人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一到菌季,云南人就不淡定了。 雞樅、羊肚、青頭菌來者不拒,就連有毒的紅牛肝菌“見手青”,剁吧剁吧炒熟上桌,手起筷落...
    企鵝吃喝指南閱讀 1,781評論 2 5
  • 荔枝這種“菌”一斤居然賣400元,貴過黃金,離譜了! 生活在廣州這么久,對于增城十寶:增城荔枝、增城絲苗米、增城遲...
    德德豬閱讀 1,878評論 0 0
  • 天蒼野茫的懷俄明牧場,老牛仔艾納·吉爾克森看著樹下那塊瘦峋的石碑,終于還是選擇了寬恕,選擇了與命運同行。 “事未竟...
    獅無邪閱讀 682評論 0 1
  • 我太要強了,不知道示弱,太要強的結(jié)果就是慌亂抉擇,自以為是在幫助別人,是為了別人好,殊不知別人還在背后埋怨我呢,為...
    楚澤清荷閱讀 244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