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關于靈性逃避,看見過幾篇文章,也曾書寫過自己對靈性追求或探索的一些想法。談及“靈性”一詞,如同“靈修”一詞給大眾的帶來的混沌感受一樣,不見得有多靈性。此前,還爆出來某靈修機構用靈修之名發展上下線大肆斂錢的新聞,還被朋友特意發給我做友好提醒——“不要被各種名目的靈修給騙啦”!
靈修出現這些亂象也不奇怪,就像一堆不知所云的上師、仁波切總是層出不窮,這些亂象有它發生的背景,但也確實對所有向往自我探索和成長的人提出了自我保護的基本要求:學會甄別。
昨天公益微課老師提出,當我們去使用“合一”、“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等等這些充滿了強烈靈性屬性的詞語時,一定要謹慎。語言是我們基本的、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但語言也存在天然的局限性。語言一定是放在特定的語境、背景、文化屬性之下才有可能被交流雙方較好地理解到。脫離了語境,語言往往會成為誤解和沖突的導火索。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在聽到上述的靈性詞語時感受到的不是覺悟、美好,而是頭皮發麻、汗毛豎立。所以,不是別人的層次和悟性太低,自己的靈性有多高,只是驢唇不對馬嘴而已。
靈性的探索和發現,可以說是非常私人化的進城,就算有導師、同修,也并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能代替或教會一個人獲得“開悟”,所有的路都需要本人去經歷和轉化,而這樣的探索又何止是幾年、十幾年能去達成的,也許窮其一生都會一直在這條路上。當我們有一點感受、一點收獲、一些體驗,是否就要“傾盡全力”地想要去影響他人,讓他人因自己而“受益”?我們是否能意識到這種脫離了對方實際需求、理解層面的“好意”往往會帶著一些“強迫”,事與愿違?
所以,我們可以感激這條路上有老師和同修陪伴,但我們也要接受這條路的孤獨;我們可以全力盡力地抓住所有機會自我成長,但也要尊重其他任何人的選擇和節奏;我們可以分享所有的感受和收獲,但這并不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或彰顯自己的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