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線上致知2班學習第32天
時間:2023年6月15日
姓名:譚嫻
地區:湖南婁底
志愿: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自覺自醒,修心修性,成己達人
|當|下|即|未|來|
【自省 利他 致良知】
今日功課
1、讀原文,準時交功課?:2分
2、日行一善?: 2分
3、每日自省?:2分
(1)不抱怨,不說謊
(2)時刻保持恩悲敬
4、讀書踐行心得?:2分
美好的一天從陽明心學開始。我們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本自良知清澈,本自能去私欲存天理。
今天讀《傳習錄二十四·陸澄錄》,聽原文,聽導讀,與圣賢同頻共振。今天學習的是陸澄記錄先生的幾段關于“心之本體”的描述。
原文——先生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意?徒放心耳!? 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 尚謙問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 先生告訴他說 “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動;孟子卻是‘集義’到自然不動。”?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理解——先生說,學習就是時常照見此心,時常存養本心。無需想過去的事,無需想未來的事,那樣會白白喪失了心之本體,專注于當下就好。語無倫次,也是因為說話的人沒有存養本心。
關注——至于孟子和告子的“不動心”,先生真是幽默之至:告子的不動心是人用意念控制它,把持它,不讓他動(這實在是一個可以笑很久的解釋哈);而孟子的“不動心”,是集義養氣,讓心自然而然如如不動。”? ? 先生覺得,心之本體原本是不動的,是性,是天理,所以,集義養氣也就是恢復心之本體。
思考——我們學了陽明先生的心學,知道心之本體,如如不動,而生萬物。可到目前,還只是知道了這個知識,還沒有,遠沒有,在萬事紛拿中,時刻省察自己的心之本體,去集義養氣,還是經常會被情緒困擾,被事情困擾,要過一段時間之后,才能集義養氣,才能恢復心之本體,真像被薛侃問到的問題一樣,使勁地把住心,讓它不動。我們是不是應該首先去到“尊重”,去到“接納”?就像先生接納天地萬物一樣,接納浰頭山的土匪一樣。然后去到“天理”,就是天地萬物為一體,人我一體,去掉私欲,去到良知,讓心在此刻集義養氣?
所以,于萬物紛拿之中,我們都可以集義養氣,存養本心。
行——物我一體:他好了,我就好了;他開心了,我就開心了;他不開心,我開什么心?他不好,我怎么能好?? ?怨別人什么?不如自己把自己過好!怨規則干嘛?你我他都做好,環境就好了!? ?會不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心之本體?還不得而知。
感恩楊明先生!感恩博仁老師!感恩志愿者們!感恩同修!
5、讀家書,聽點評責善分享感悟?:2分
①拜讀家書心得感悟: 今天早上是傳我的家書,受昨天王瑞老師的家書的啟發,我回顧了我的處事之道,覺得在變化。當我們想要解決一個問題時,一定不要把手指指向對方,一定要指向自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有問題看自己”。我所表達的不完全是有問題看自己,而是解決問題要用自己的心,簡稱“用心”,也是向內求,也是在“心”上下功夫。
②聆聽點評責善感悟:
今日總得分10分?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煉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踐行、印證
為社會 做出 實質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