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來題目想寫“2017年的第一個馬拉松”,但總有點把半程往全程上靠的嫌疑,所以干脆直接寫清楚一點。對個人而言,半程全程倒并沒有什么高下之分,畢竟作為跑過三四個全馬的人,已經不需要去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毅力之類,跑步對自己來說,更像是取悅和鼓勵自己的一種手段,再往大了說一些,仿佛已經是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了--自己會咬牙忍受跑步過程中的疲乏和痛苦,會享受跑完后的心理的自信和精神的勃發,也會去考慮朋友或多或少的意見和評論。但無論如何,跑步已經成為自己的習慣了。
報名
再來說這次的通州半程馬拉松比賽,這是自己在非洲出差呆在工地每天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在某微信公眾號上看到這個賽事的消息,無異于是找到了一個將自己從陰郁和沉悶中挽救出來的最好的機會,算了算回國的時間日期,便迅速付款報名,等抽簽結果了。
這些年跑過一些馬拉松的好處是,像北京國際馬拉松,沒有歷史全馬成績連名都不能報,而對其他的一些馬拉松賽事,如果有過跑馬經歷,感覺抽簽抽中的比例要大不少,畢竟自己幾乎每次都抽中了。
準備
開跑的日子一天天逼近,自己卻有些擔憂,畢竟從非洲回來不到半個月,除去開始倒時差這些身體的正常調整,自己還有個顧慮,那就是從科特迪瓦這個瘧疾橫行的地區回來,雖然自己并沒染病,但被蚊子叮過幾次一定是板上釘釘的,因此體內也該有一些虐原蟲的積累,而瘧疾發病通常是在宿體抵抗力減弱時爆發。所以這次馬拉松活動雖是半程,萬一落下個過量運動導致自己免疫力低下,再爆發個瘧疾什么的,可能就因小失大了。
不管怎樣,抓緊開始了每天六七公里的熱身練習,可困難仍然不少,在科特迪瓦游泳池不小心落下的復發中耳炎還沒完全好,臨近開始的日子牙齦又開始發炎,自己靠著甲硝銼和止痛藥來維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取物那天,是在鳥巢下面的天虹商場,開車過去很方便就拿到參賽包。但還是發現這些年參賽過的馬拉松賽事的通病,參賽服號碼偏小,自己留了余量選的XL,穿起來還是像壓縮衣,在萬般請求的情況下,賽事方幫忙換了一件XXL的。這次贊助方是薩洛蒙,買過它的一些戶外用品,好像它們的山地越野跑鞋不錯,但也許自己跑的賽事太少,所以也是第一次見到它們的贊助,而且衣服的質量也還不錯。
出發
周日的早上,按照自己過去的傳統,全家動員五個人浩浩蕩蕩前往通州。路上遇到堵車,一看邊上有位車主也穿著比賽服,自己搖開車窗,拉了拉自己外套里面的賽服,抬手打了個招呼。這種尋常跑友間的默契和熱情,也是自己喜歡跑步的原因之一。
到了現場,感覺人不是太多,想起來也許是因為自己先到的是線路的終點,而不是起點。走了一會,跟老婆孩子等家人告別,就自己去闖蕩“未知的世界”了。
自己也發現了這次賽事氣勢不夠壯大的另一個原因,這是第一屆通州馬拉松,還是半程,所以不管是人員規模還是贊助規模,估計都不能將它與之前參加的全國金牌賽事相比。
但往起點走著走著,人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壯大,這時,那種群體狂歡的感覺就出來了。其實后來發現,雖然通馬規模比不上北馬,但人也不少,仍然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組織力量不錯,志愿者和保安警力也不少。反正簡單來說,感覺還是開始過跑步者的節日慶典,來到了一個跟自己世界觀相同、自己所屬的組織了,這在如今企業文化匱乏的年代,自己也算通過這種方式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溫暖。
開跑
槍響后就開跑了,自己通常是B組,屬于不快不慢的那一隊,前半段沿著河流跑,路有些窄,也就限制了這個賽事的人數規模,前三分之一段有些跑不開,但風景確實很美,畢竟京畿運河過去的輝煌,留下了不少景致和舊物(哪怕是仿制的舊物),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這里的景色,免不了好奇,沿途跑跑看看,感覺不錯。有時我想,很多人不理解那種滿世界跑馬拉松的人,但實際上在跑步途中去感受那些人文風景,的確跟單純的旅行比,有一種特殊的味道。你的疲乏和好奇,與周邊的視野和景物交融在一起,感受到彼此的消漲,并帶來一些額外的放松。
一般在起始階段大家跑的都很快,在中間和最后階段便分出區別來,自己并沒有成績和速度的要求,便就著以前的配速跑著--不過畢竟空氣中充滿著節日的氣氛,配速還是會稍稍快一點。
全部過程不是很痛苦,畢竟不像以前的全馬,后半部分全靠意志力支撐,腳挨地就痛,由跑變走全身疼,由走恢復為跑也全身痛。這次就相對輕松,從后來看到的跑步過程中的搶拍照片就能感受到,大部分時候自己笑的相當燦爛。
自己這次沒有刻意不喝水,而且跑到十公里時,也沒有需要補充能量的感覺,所以帶的能量膠沒有派上用場,而且總覺得好不容易有一次減肥的過程,效果會輕易的被能量膠給抵消掉。
但賽場的補給總那么誘人,自己仍然會遇到跟之前賽事相似的麻煩,喝了幾杯功能飲料,吃了點鹽津葡萄,吃了幾塊甜滋滋的西瓜,居然又撐的跑不動了。當然,看著就剩最后四五公里,自己還是沒有太大壓力的。
然而最后幾公里自己明顯有些疲倦,有種幾乎走不動的感覺,所以我在心底里也在問自己,以前的全馬是怎么跑下來的?畢竟一個半馬最后都有不想跑的感覺,那全馬自己都無法想象。在結尾過程中,自己走走停停,偶爾沖刺幾下,但自己從來爆發力是弱項,所以最后拖沓的到達了終點。
隨想
每次跑馬拉松,終點處的老婆、孩子以及父母,總給自己巨大的信念力量,其實在最后幾公里的時候,自己會在觀眾多的時候跑的稍稍快點,也是不想讓他們看到自己累的走不動的狀態。當最終跨過終點的那一刻,自己便從那個溫暖、堅強而又疲倦的跑者團體,回歸到自己家庭了,簡單跟他們分享些過程的艱辛和勝利的喜悅,一起欣賞每次都充滿了設計亮點的獎牌,然后一起看看那些還在身后艱難完成最后沖刺的跑友,然后撤離。
半程馬拉松于自己身上的反應與全馬類似,全身酸痛,腳底仍磨有水泡,但嚴重程度大概只有全馬的六成。中午恰逢坐車回家途中,空調誘發偏頭痛,在床上躺了一下午一晚上,那是后話了。
自己常開玩笑,我的生命就是一場病痛與運動的沖突史,也是一部自己向命運不屈的頑強抗爭史。每次自己如此積極的運動健身,也會與自己身體質量之差形成鮮明對比,讓許多人迷惑和不解。具體緣由說過多次,在此不表,但自己總希望用這么一個又一個生命的記號,來刻畫自己生命的“輝煌”(對自己這么平凡的人來說,輝煌其實有些言過其實)。
每年完成一兩個半程或全程的跑步賽事的計劃,今年開了一個頭,當然也讓自己對全馬有了更多的敬畏,畢竟自己半馬跑的都不是特別輕松。所以如果下個賽事是全馬,會更加慎重和積極準備了。
期待自己今年的下一場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