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我去上課,妞爸帶著兩個娃。我上課回來,他非常得意的跟我分享,說今天又發生兩次類似的情況,小八哭了一下馬上就好了。我問他怎么做到的,他說“我就問她,你是要大哭然后嚇著六六,結果失去這個朋友,還是選擇原諒他繼續跟他玩呢?”小八哭著說選擇原諒他。
妞爸跟我討論說得讓孩子先學會寬容,才能多交朋友,規則不要這么死,要靈活處理。我深不以為然。
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殘忍的真實的故事,印象深刻。說的是村子里有幾個男孩和一個小女孩,那小女孩特別渴望有朋友,但是那些男孩都不跟她玩。有一天,一個男孩提議說如果我們拿燒紅的鐵燙在你身上,如果你不哭的話,我們就跟你玩。那個小女孩猶豫后同意了。每個男孩都把火紅的滾燙的熱鐵燙在她腿上,腿上立馬起了一個個大大的水泡,但她真的沒哭出聲。晚上小女孩一瘸一拐的回到家,她媽媽了解完事情的經過后,瘋了一樣拿起菜刀領著女孩邊罵邊挨家挨戶的找那些男孩...很多年后,再次看到這個女孩,她的腿仍然沒有好。
妞爸對小八說的話,在我看來跟那個小男孩的提議沒有太大區別。都是赤裸裸的威脅:“你讓我在你身上燙洛鐵我就跟你玩,你要不要燙?” “你哭他就不跟你玩,你要不要哭?”孩子選擇不哭選擇原諒是為了能有朋友可以繼續玩,這是一種委屈的無奈的妥協。寬容和妥協有著本質的區別。寬容是我知道你破壞了規則或損壞了我的利益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原諒和包容。這是我在有清晰明確的是非觀后的主動選擇。而妥協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做的讓步。寬容是正面的充滿能量的,而這種妥協是負面的折損自尊的。
這樣一種教導下,可預見的是孩子的社交規則模糊,自信心低下,甚至會沒有原則的去討好他人,那個腿被燙傷的女孩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這種“妥協”會讓孩子對社交規則沒有邊界感。別的孩子破壞規則了,你教導孩子要“寬容”,那你的孩子也可能不去遵守規則,因為破壞規則是需要被“寬容”的呀!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孩子對這些(破壞規則的)行為說不后就不能交到朋友了嗎?事實上,禮貌的拒絕不光不會折損友誼還能增進親密感。破壞規則的孩子在被拒絕后就慢慢習得了遵守社交規則,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孩子們的友誼也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在遇到“被搶玩具、玩滑梯被插隊、被別的小朋友打...”這些情況下,鼓勵孩子勇敢的說“不”。不光要讓孩子勇敢的說不,更要身體力行的用行動告訴孩子怎樣拒絕。
如果孩子玩具被搶——先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他楞在那表情委屈不知所措,那家長過去溫和有力的跟搶玩具的孩子說“這樣做是不對的,你需要先征得他的同意才可以拿哦”。請記住,這樣做的目不是為了贏,而是告訴孩子社交規則,同時演示給孩子看今后該怎樣處理類似的情況。
是的,這些都是小事兒,但就是這些點滴的小事兒,構成了孩子成年后的“三觀”!從這些小事兒上孩子學會了說“不”,才能初中時在周圍的同學都抽煙的時候選擇說“不”!才能成年后周圍有哥們吸毒的時候選擇說“不”!才能在別人提出“把烙鐵燙在你身上我才跟你玩”時,堅決的說“不”!
晚上,我很認真的跟小八說“弟弟沒有征得你的同意,就擦你的畫,就推倒你的積木,這樣是不對的。你先別著急哭,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你要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告訴他需要先征得你的同意。當然,弟弟還小,你可能需要多點的耐心。”妞點點頭,她很樂意當個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