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聽了一期《邏輯思維》,主要是介紹《巨嬰國》這本書,內容包括“巨嬰”這個概念以及巨嬰的特征。由于對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涉獵較少,以下只是從音頻里得到的一些訊息和啟發。
巨嬰,就是指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我們都以為巨嬰等同于幼稚,然而并不是,這里的巨嬰基本上是貶義詞,是對所有問題成人的概括。
所謂巨嬰身上有三個特點:病態共生、全能自戀、偏執分裂。
病態共生:6個月以前的嬰兒會覺得,分不清自己跟外界的區別,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使用一個身體和心理。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這個時期叫做“母嬰共生”。然而成人之后,在大家庭、大集體里,人和人之間沒有界限,產生混沌的漿糊理論,只有一個人說了算等等現象就叫“病態共生”。
全能自戀: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自己是神,無所不能,只要自己稍微動一動心里的念頭,世界就該按照自己的意愿運轉,否則,TA就會失控變成魔鬼,散發雷霆之怒,恨不得毀了整個世界,或者毀掉TA自己。這種現象就叫“全能自戀”。舉個例子,在貓的眼里,主人就是它的奴隸,給它買吃的幫它鏟屎都是天經地義。
偏執分裂:是6個月前的小嬰兒必然會有的心理。所謂偏執,即我的判斷、我的意愿必須堅持下去。所謂分裂,即,事情一分為二,且兩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壞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惡不能并存,不同意見不能并存……我自己要么是神,要不就是垃圾。
具體而言,一旦有任何失控事件發生,嬰兒都會想,既然我控制不了這件事,那一定是外界的其他力量控制的,因為失控多半是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嬰兒就認定控制這件事發生的力量是敵對面的。
類似的邏輯,在巨嬰身上極為常見。
早上給老娘打電話,聊到我爸的時候,突然間覺得“全能自戀”這個特征竟然可以套到自己的父親身上。
事情經過大概是這樣,今年家里的苞米收成還不錯,所以搭建了一個挺大的苞米樓子。挖坑,埋木頭,用鐵絲纏緊,然后再用向日葵的秸稈穿插嚴密,整個工程都是我爸來負責,我媽基本在邊上打雜。等所有的苞米拉回來裝進去之后,糧滿倉很漂亮,但是沒過幾天,這苞米樓子就因為苞米太多脹開了,在窗口眼看著黃金大苞米嘩啦啦雪崩似得從里面滾到地上,卻沒法阻止,我爸就瘋了。
用我媽的話形容就是我爸像扒沙子一樣胡亂地把苞米往上扔,那表情那狠勁,整個魔鬼附體一樣。這不就能夠對應《巨嬰國》里面說的“全能自戀”嗎?世界沒有按照他的預期發展,他就開始暴怒,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
記得小時候,村子里有個大叔,打麻將輸了錢之后把自己的手指給剁了,這不也是一種巨嬰失控之后把自己毀掉的表現嗎?
再比如年輕人談戀愛,有一方想用自己的價值觀捆綁對方,對方不服從,就開始咆哮撒潑打架,甚至一哭二鬧三上吊,又自殺又分手的,當不了神就要當魔鬼,跟人相處的時候只有這兩種模式可以切換,這仍然是巨嬰才有的行為。
有些女孩子,遇到一些不隨心的事,動不動就哭,考試考不好哭,等人等太久了哭,別人不陪她一起玩也哭,哭的動機不都是因為世界沒按照她的意念轉動嗎?
對于書里面說的病態共生關系,我也想舉兩個例子。
比如,親近的人總想窺探彼此的隱私。我就不喜歡任何人看自己的手機,有時候一回到家,我媽就要看我手機,說要看我出去玩的照片,其實我真的不想給她看。因為她看我照片的時候就開始各種驕傲自滿,顯擺自己有本事,生了這么漂亮的閨女,這個時候真的會覺得自己是她的一個器官。還有夫妻、情侶之間,覺得親密關系已經建立,就不要彼此有隱私,對方的聊天記錄、各種密碼也都共享。
再比如,給兒子娶媳婦這件事,這一點跟國外確實不同。在國內,孩子成年之后,父母還要給孩子買房、掏彩禮,生了孫子之后還要幫著帶孩;人家國外,孩子十八歲父母就不管了,什么婆婆兒媳婦矛盾的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人家不在一起生活,自己家是自己家,跟父母家的界限劃分得很清楚。
雖然很佩服作者十足的洞察能力,但是畢竟精神分析不是像科學實驗那樣可以證偽,所以我還保留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巨嬰國》這本書里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其實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對于90%這個數字我表示質疑。單單說這個痛,當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誰能做到泰然處之?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家人長命百歲,但如果遇到家里有親人離世,那些不是巨嬰的人會怎么處理情緒?這也是世界沒按照自己的意愿運轉啊,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痛哭的人就是巨嬰了嗎?如果按照這種邏輯,那剩下的幾只沒血沒肉沒感覺的木頭人就是脫離了巨嬰陰影的人生贏家了?
還有偏執分裂那段,他舉例說網友覺得他現在講得不好了,在對他取關之前發評論告訴他一聲,他說這種人就是巨嬰。你既然在一個公共平臺上發表言論了,別人評論的內容也是自由的吧,你容不得第三種形式的發聲,覺得自己所說所想都是對的,我還覺得你是巨嬰呢。
再有就是,說到共生關系的時候,過于強調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而這個孩子讓人聽了之后都覺得在指向男孩。一個家庭里因為父親缺席照料孩子,父親會發展成巨嬰;媽寶男只會跟媽媽發生有愛互動,他也是巨嬰。偏偏沒有舉出說女兒和母親的關系如何長短之后會產生女性巨嬰,仿佛所有巨嬰都是男性,有點歧視男性呢。
最后的幾句,羅胖圓得很好,他說:不共生在一個集體中渾身難受,一旦共生在集體中總想控制和擺布別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完美,雖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你不完美,你只要不符合他的想象,他就馬上從抱怨到暴怒,無所不用其極。遇到這樣的人,你心中就可以蹦出一個極其簡潔的詞匯,在心里沖他笑著說:這是個人是巨嬰。
歷史在發展,每個階段的國民性都不會一樣,一個成人身上帶有巨嬰的特征固然有不妥之處,不是還有那句“存在即合理”嘛。
PS:
如今的我好迫切,了解一點有趣的東西就等不及跟大家分享了。
親愛的們,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