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學會提問》(作者 尼爾·布朗/斯圖爾特)精讀版的閱讀筆記。Day-3/6。
昨天能夠記住的:1)用問題來尋找結論,多問幾個為什么,它想證明什么,它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等等。2)能用大白話將一件事講清楚說明白。
Topic 1:找到理由。
1、找到理由的第一步是:為什么是這個結論?所謂理由就是“用來支持和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類比以及其他陳述”。沒有理由支持的結論,只是一個觀點。
2、找到結論背后的理由和論證過程,是批判性思維不可缺少的一步。
3、論證=理由+結論。
4、凡是論證必有其目的。
5、論證的質量參差不齊。
6、在準備評價一個論證的理由是否合理地支持其論點或結論之前,必須先確定對方的表述和你理解的是同一個意思。
7、尋找理由過程中,我們應該寬容大度,先不去計較作者給出的理由本身是否合理、無懈可擊,只要是作者用來支撐結論的陳述,都應該挑選出來。
Topic 2:理由是模具,結論是成品。
1、結論雖只有一個,但理由有很多種。結論不是理由,而是由一個和多個理由支持起來的陳述。
2、描述性問題是回答“是什么”的事實性問題,那么,列舉事實性的“為什么”證據就可以了。
3、規定性問題比較復雜一點。但要避免從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就近尋找看法,裝扮成結論,但是邏輯性大打折扣,邏輯質量也很難保證,容易給人留下說話不靠譜的印象。
Topic 3:避免歧義。
1、讓人捉摸不透的多義詞。同一種語言的不同理解對溝通影響特別大。比如自由,民主等等。為了減少歧義,對方沒有盡到解釋清楚的義務,我們就需要使用質疑和追問的權利。
2、尋找那些有必要進一步解釋的詞語或者詞組。我們要找到:1)檢查論點/題看有沒有關鍵詞;2)在理由和結論中尋找能夠影響你接受對方結論的詞或者短語;3)留意抽象的詞或短語;4)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來判斷對方如何定義特定的詞或短語。
3、凡是對方提出的問題,都應該問“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在作者解釋清楚之前,貿然接受其結論,顯得盲目。
4、聯系上下文,確實它的真實含義。
5、字典定義并不等于情景含義。需要我們不斷思考關鍵詞語可能有的含義,一般而言每個詞的解釋,大概遵循3種方式:同義替換、舉例說明以及“具體標準定義”。
6、為了避免歧義,還需要警惕被“激發情感”,情感上頭,理性下線。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就要對引發感情偏好的詞語保持警惕。
7、想要說服我,你就有必要解釋我的每一個疑點和質問。
Topic 4:對個人寫作的啟示。
1、先探討可能存在的各種理由,之后再做結論,避免邏輯漏洞和理由陳舊。
2、尋找圍繞你的論點的專業雜志和刊物,看看其他人做了什么研究,有什么結論。
3、心系讀者,公開列舉自己的理由,讓讀者一目了然。
4、展開一場對話,把你的結論和理由拿出來和別人分享,比如朋友和同學。鼓勵他們多提問題,注意他們使用各種術語的方法是否和你有明顯差別。
今日小結:1)凡結論必問“為什么”,找出支撐它的理由。2)陳述理由要注意詞語或短語可能的歧義,同時避免被感情性詞語迷惑。3)陳述理由,心系讀者,力圖講清楚說明白。
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