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被消費者優先選擇的產品不叫品牌,叫商標.
昨天晚上,陪我爸爸去商場買電視機,比較了大小,質量等因素外我們傾向與TCL的一款平板電視3598元。就在我們準備付款的時候,一個美女導購員過來指著另一款不知名的電視給我們說:
“你看這一款,跟你挑的TCL那個電視是同一家代工廠,用同種材料,同樣的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而且畫質一樣,功能不但一樣而且新增了上網瀏覽的功能等等...而且價格只需要2999元。是不是很劃算,買這個還能有優惠?!蔽野忠宦牶筱读?..這種情況,如果是你 你會買那一臺。
...
我會買TCL的。為什么呢?因為,你說一樣就一樣???如果我聽導購員的,我就會去了解這個產品是否一樣,甚至上網查這個電視的品牌口碑,如果電視有毛病后售后怎么解決?維修時間成本?損失成本?為了一點優惠在哪里討價還價?...
我需要重新在腦海里邊重新認識這個不知名的電視,因為認識產生信任,因為信任產生個人偏好,從而購買。這個過程,就是我買那臺不知名品牌的電視的“交易成本”,估計可能花費的金錢、時間,1000元都打不住。而TCL通過這么多年的運營,把“用戶最初的了解,轉化為了信任、最后形成心智偏好”。也是品牌形象的構建。當看到TCL這兩個字,就直接產生個人品牌“偏好”,雖然貴了599元,但是相對于不知名廠家的隱性交易成本大大不確定性,還是便宜而且很值。
二.品牌是一個容器,一個裝載了消費者“了解,信任,偏好”的容器.
我發現我們公司產品各項指標都很不錯,而且市場上性價比也很高,但是消費者就是很少買賬,造成單個產品的成本特別高。比如:研發一瓶洗發水,賣一千瓶成本為800元,賣十萬瓶的成本就不是八萬了,很可能就只有八千了。
出現這種問題很可能就是消費者對我公司的產品:不了解,不偏好,不信任。公司品牌這個容器接近干枯。怎么辦?
三.建立“品牌容器”三種方法
1:從產品中抽“品類”,裝進容器
品類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和別人的不一樣。
我的產品可能是更細分,更獨特,也可能是客戶在細分領域里邊找到了你的幫助等,通過廣告,營銷,贊助綜藝節目,不但的往這個容器里邊注入品類的價值,讓消費者最終產生偏好。定位理論的鼻祖--特勞特甚至還根據品類的價值,提出了“定位理論”(下篇文章專門學習分享定位)。
如著名的飲料--七喜,面對市場上邊各種大品牌的可樂飲料,推出“非可樂”式飲料,立馬占據了市場份額
2.往容器里邊注入“品味”價值
“品味”比較感性,比如有人喜歡82年的拉菲,只能說拉菲很有品味。但你能說拉菲是最好的紅酒。甚至有一種思想--“凡勃倫效應”:不買最好,只買最貴。就是彰顯個人的品味價值,這里我認為中國的白酒行業做的最好,當然還有香奈兒等奢侈品,耐克現在強調的運動之美等等
3.往品牌里邊注入“品質”價值
“品質”講究的是“物有所值”,如無良印品,包裝設計非常簡潔,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降低了成本和價格,最近幾年衛龍辣條很火,也是把品質不斷地注入到了品牌的容器里邊,還有德系車的質量等。
四.我的產品和別人的有何不同,我的產品比別人的更有檔次,我的產品質量是最好的
商標被消費者優先選擇而成為品牌,裝載了消費者“了解、信任和偏好”的價值越大,這個容器就越大。建立品牌容器三法寶:
品類,細分市場滿足小眾需求;
品味,代表消費者本人價值或階層,有“凡勃倫效應”,只買貴的;
品質,強調物有所值,“去品牌溢價”。
有時候這三件法寶可以在同一個品牌容器中,而且品質是第一位的。品牌消費是一種自我認可,是一次情感體驗,成功的品牌,真正作用還是在于對人性的透徹,一定是開啟了人內心深處的某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