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的天氣異常炎熱,我辭去了老家的工作,選擇了到蘇州打工。到了蘇州才知道,理想與現實是有距離的。于是我每天頂著烈日,奔波于各大人才市場、人才中介,以及勞務市場。比較幸運的是,我和在蘇打工的父母擠在一間不到10平米的房子里,總算是有個落腳之處。由于地處在鄉下,離最近的公交車站還有5公里左右的路程。每次從人才市場回來,公交站牌下總是有個熟悉的身影,拉著他那輛破舊而又結實的永久牌自行車在等我。我和父親說過很多次,我可以自己步行回去,可他總是用“順路”搪塞了我,23歲的我在他心里永遠還是個孩子。我坐在自行車后面,一下感覺,父親蒼老了許多,已經沒有了兒時的偉岸了。自行車趕到小坡,每當我準備起身下車時,父親總是喊著”別動“,于是他在自行車上站了起來,用力的蹬上兩腳,順利的跨了過去。我坐在車后發現,布滿是泥土的襯衣,滲出了汗水。這個畫面成了我腦海中無法抹去的記憶。
后來我在蘇州安了家,買了小車。剛買車的那幾年,每次回老家,總是想載著父親出去轉轉,既是滿足自己小小的炫耀虛榮心,更是想讓父親高興??墒巧狭塑嚨母赣H似乎沒有在意這些,儼然充當了教練的角色。“左邊有車,小心、右邊有人,注意、前面拐彎,慢點、紅綠燈到了,停車“,諸如此類言語,總是不絕于耳。我也能夠深深理解:愛之深,責之切的道理。
近幾年,父親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也大不如以前了。每次春節返程的時候,他總是對照著日歷,勾畫著全年的節假日時間,盤算著我的歸期行程。每當放假的前兩天內,父親的電話總是如約而至:“忙的話就不用回來了,我們在家都挺好”,我能感覺到電話另一端的迫切?,F在回家前父親又多了一份叮囑:“不要開車回來,現在坐客車也很方便,在車上睡一覺就到家了“。低碳生活,綠色出行,對于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來說,還沒有達到那么高的覺悟。我知道,我回家開車六七個小時的精力,遠遠比不上父親在家六七個小時的等待。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一種奢望。
自行車承載著夢想,自駕車呈現著收獲,而客運車則是祈禱著平安。從年少輕狂到意氣風發,再到歲月沈定,代步工具的變遷,不變的是牽掛,父愛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