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舒適區的我們,稍有危及我們生存的事情,大腦本能的就會給身體發指令,使腎上腺素升高,然后我們就會感覺到恐懼,恐懼又通過神經線路反饋到原始腦,原始腦又做出戰或逃或裝死的反應。
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們由一具柔弱無骨的身體面對世界一次次的挑戰,有對廣闊世界的好奇,也有探索受了挫折后的恐懼和防御,漸漸我們有些人在豐富的生命長河中停下了腳步,變得麻木,變得好像很講道理,不但給自己講,也開始給別人講,心理學叫合理化,我們開始對自己無能為力的世界找借口去合理化。
情感的感受太強烈,以至于我們麻木的心承受不了,所以情緒一來我們本能的就回避和壓抑,漸漸的我們變得不會哭,不會笑,面目模糊的不認識自己,根據精分理論,情緒問題通過代際遺傳,就這樣我們一代代重復著上一代的情緒問題而不自覺。以至于每一代的心理成長水平都停留在一個水平。
魯迅先生當年棄醫從文以求拯救民族的尊嚴精神,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加速了信息的傳遞,卻沒加速人們心智的成長。
為什么說不安是對成長的獎勵?成長意味著離開舒適區,步入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未知和陌生狀態,我們見到陌生人會產生不安感,那么情緒會給我們一種錯誤判斷,恐懼會給人一種危險和不安全的感覺,李笑來老師說要與人的大腦生存本能反應斗爭,所以為什么會感覺不安?說明在變化,我們付出了不安的代價得到了成長的獎勵。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