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總舵主領讀分享后整理文字稿。)
我早上在朋友圈里,發了這樣一條信息,如果只是自己看看書,也就斷章取義,不求甚解,潦草囫圇罷了,但是一旦要做輸出,看書的深度、廣度、幅度和頻度,都完全不同。
領讀的想法由來已久,挑戰很大,對我理解一本書更近了一層,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在《心流》里讀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是和我的生命相鏈接的。
《心流》被稱為心流理論之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開山之作,其實他還有一個副標題,我們不能忽略掉,叫做最優體驗心理學。
我們就從這個副標題開始讀起,我讀這本書很有趣的一個發現是,他的序言部分很有分量。整本書是381頁,光序言就有六篇,占到了57頁,超過了這本書的十分之一,而且每篇序言都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文章,讓人看完就非常迫不及待要去看契克森米哈賴到底怎么講心流。
而每篇序言的作者,也都是非常有分量的,第一篇是鄭也夫,北京大學的社會學系教授,一位非常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非常敢說敢做,針砭時弊,他的故事,以后有機會我們也可以來讀讀他的書。在這篇序言里,最后,就談到了心流這本書的譯名。
心流的原名是: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1990年這本書出版,1993年引入,中譯本書名是《幸福:從心開始》,作者還有兩本書,分別翻譯為《幸福的真意》,《生命的心流》。出版社后來發現這兩本書賣得不好,就把名字又改了一下的,變成了《當下的幸?!泛汀秾W⒌目鞓贰?。鄭也夫當時還在電話里痛批了主編一把,這也算出版界的老花招了。
看完這幾個名字,我的第一感覺是,心靈雞湯。如果在書店遇到這樣的書名,我是會繞道的。那我就和契克森米哈賴先生擦肩而過了。
書名里有三個關鍵詞:flow, psychology,optimal experience。所以心流首先是一本心理學的學術著作,其次,是討論生活中的最優體驗的,第三,最優體驗才會給人帶來幸??鞓返母惺?,叫做flow。
原來的那些書名,把本書的延伸價值和意義,拿來變成了書名。而現在這版則是老老實實地遵循文字做了直譯,這也是對作者本人的尊重。
那么究竟什么是最優體驗呢,為什么最優體驗,就是心流呢?
心流這本書,整體分兩大部分,總共10個章節,前面三章,作者主要是從心里學理論來講道理,第四章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章節,后面五章就是擺事實,最后一章作為總結,是對心流的升華,從心理學躍升到了哲學層面,探討人生的意義。
我們先跨一步看到第7章,第7章叫做工作之樂,顧名思義,擺事實舉案例,都是工作中的。在這里作者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那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庖丁解?!返墓适拢苡腥ぃ谝槐就鈬睦韺W家的書里,提到了不止一次咱們中國和中國文化。
庖丁這個屠夫,他宰牛的這個過程描述得非常流暢,美妙,而富有哲理,尤其是這句話,道破了他宰牛和其他屠夫最大的不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這里說的神,我們可以理解為,我的精神,或者我的意識,已經不受我的五官接受信息的局限,刀自然而然地可以找到骨節相連的地方,從縫隙里去下刀,骨節之間的縫隙很大,而刀那么薄,插進去還會游刃有余,游刃有余這個成語也是從庖丁解牛里面出來的。
咱們中醫里也講“神”,中國古典在哲學里也講“神”,落到我們的最優體驗心理學也講到“神”了,在契克森米哈賴先生這里,這個神,就是指:意識。
敲黑板了!
這就是掌握心流的奧秘——控制自己的意識。
庖丁之所以能夠把解牛做好,是他在不停操練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識,去和宰牛這件事同在,開始是把注意力放在找到牛的關節點上,當刻意練習了以后,就成為了一種自然而然,眼睛不看,意識都可以幫助他知道哪里可以去下刀。
現在我們從故事回到理論,返回書的前半部分,我們看契克森米哈賴先生是怎么來論述意識這個事兒的。
意識,是我們感覺到有能力引導自己發現的各種event:情緒,感覺,思想,企圖等等。意識的功能是搜集身體組織內外的一切資訊,加以評估后,由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信息進入我們的感官,意識就像一個篩選器,選擇我們所看到的內容,賦予其主觀的意義。
我突然就想起來,很早以前我在上九型人格課程的時候,洪新老師跟我們講的一句話,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他當時還舉了一個例子,兩個朋友一起走在馬路上,一個很害怕貓,一個不害怕貓,你說他們遇到貓的概率哪個大?
這是一個有坑的問題,很多朋友都說,怕貓遇到貓的概率更大,其實是一樣大的。但是怕貓的那個人呢,會更容易注意到貓,而不怕貓的那個人呢,可能就看見了也當視而不見,你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場景,如果此時有一只貓出現在他們的身邊,那個怕貓的朋友一定比不怕貓的那個人,先注意到,然后很緊張拉著另一個人朝著貓來的反方向走,繞道或者就是停在原地不動,而估計那個不怕貓的朋友,還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么,會問怎么了?哦,不就是一只貓嗎?
意識反映的就是我們心目中的人生,而意識的使用率就決定了生活的品質,因為我們的意識決定了我們到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那么意識如何使用呢?怎么去處理那些進入到意識的資訊呢?資訊進入到意識中,卻沒有被處理或者關注,又該怎么辦呢?意識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
這個就要提到另外一個我們很熟悉的詞語——注意力。意識和注意力這對詞語,我覺得就像衣服的外層和里層,互為表里。你能夠控制注意力,就可以控制意識了。所以,注意力就是我們一筆無價的資源,是我們改善體驗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
我記得上一次我在《突破原生家庭的輪回》里,就提到過注意力,我當時舉到的案例就是我和我媽媽之間的對話,媽媽說,“你說你讀了一個研究生有什么用嗎?”如果我把注意力放在我自己感覺憤怒和受傷上面,那么我和媽媽的對話就是一個被指責的體驗不好的經歷,我就是一個受害者的心態,但是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媽媽問題背后她的情緒和期待上面,瞬間就轉變成了媽媽對我的關心,只是她沒有一致性表達。
這就是注意力的魔力,他改變了我們的體驗,甚至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在元旦三天假期,我參與了五維教練領導力課程的學習,陳序老師反復提到的覺察,其實,就是在調整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可以注意到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情緒,甚至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也注意到被教練者的思維,情緒,和他的注意力,這樣,我們才可能看到以及提醒被教練者看到,原來被我們忽略掉的資訊。就像不怕貓的那個朋友,從對貓的視而不見到視而可見。
通過練習,我們是可以去調動和調整注意力的,但是在我們沒有大量的練習之前,注意力資源是被極大浪費的。
注意力有一個敵人,契克森米哈賴先生把他叫做精神熵。精神熵,是前三章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熵是一個物理學概念,被他用在心理學里面。作者本人論述的不多,但是在第二篇序,心流人生:一曲冰與火之歌,有詳細的論述。
這篇序的作者來頭不小,趙昱鯤,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他本人是理科出身,對于作者借用理科的概念來闡釋文科,本來非常反感,但是在他自己要教學積極心理學,又仔細研讀了心流以后,對這個熵的比喻是大加贊嘆,并且深信不疑。如果想看更詳細關于熵的部分的解釋,可以去看這第二篇序。
什么是熵呢?我們先從物理學開始說起。
熱力學第一定律說,不同形式的能量在傳遞與轉換過程中守恒。即發生的只是轉移,總能量不增不減。這個人比較容易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呢,我查了一下解釋,語言表述比較復雜,那我們就來舉個例子,若一個中間被隔開的容器中,一邊裝有熱水,另一邊裝有涼水,發生的只能是熱水的溫度下降,涼水的溫度上升,不可能相反。涼的物體不可能向熱的物體傳遞熱量,而且能量轉化中必有損耗。
那么現在,我們把中間隔離的那塊板想象一下就像開閘一樣打開,兩邊的水就合在了一起,這就是一種自發的物理變化了,這個過程中濃度趨于擴散,結構趨于消失,有序趨于無序。無序的量度被稱作“熵”。一切自發的物理過程,都是熵增加的過程。
這就像我們每天一大早起來,腦力里想的是我今天要干什么,工作有什么任務,孩子有什么功課要輔導,和誰要打什么電話,要健身等等,但是,當我們拿起手機開始online,手指一滑,不得了,這個花花世界的大量資訊涌進來,比如一看,君說乎這周有一個活動,要不要去呢,下班來不來得及過去,娃要不要托給老公或者爸媽帶一帶等等,周五線上還有一個《心流》的領讀分享,我要不要提前把這本書看一下呢,有海報,要不要去朋友群幫舵主分享一下,一會又有個朋友好奇來問,于是我又要邀請他入群。
有沒有發現,我們自己就是容器的一邊的涼水,可能總舵主和君說乎就是一邊的熱水,一定是這邊高能量高濃度的部分,向另一邊傳遞能量,然后,你就開始心里種草了,癢癢了,心動了,甚至改變了你原來波瀾不驚的一個晚上,這就是你在熵增的過程。原來的有序,就變成了無序。
契克森米哈賴就說這個叫做精神熵。而精神熵的反面,恰恰就是最優體驗。就是從增熵走到負熵,就是從精神熵走到了反面,最優體驗。
怎么做才能反熵,負熵,或者降熵呢?
這就是達成心流體驗要點,繼續敲黑板啦!我認為就是兩個要素:
第一,? 內部要素,就是控制注意力,全神關注,達到忘我狀態。
這個是層層遞進的境界。也就是庖丁解牛慢慢從看到牛,到看不到牛,只有自己的神告訴他要從哪里下刀的境界了。
就像我看我身邊的幾位老師,例如,我看朱國平老師寫書法,他就是全神貫注,下筆的時候,完全就是神告訴他筆要往哪里走。還有我的吉他老師,木頭老師,當我還在確定自己的琴弦按得對不對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忽略琴弦的問題,就是神帶領著他知道應該往哪里去彈的問題。藝術,體育,都是非常容易讓人進入這樣的狀態的。
第二,? 外部要素,設立目標和即時的回饋。
設立目標,如果外部的資訊和你的目標是親和的,那么就不會是增熵的過程,不會擾亂你的有序,反而是進入到了一個獨特性和復雜性相整合的過程,這就是我們說的學習的過程了。
怎么把你接受到課程通知這件事兒不變成增熵而是反熵呢,就是通過以上這兩個要素。
如果終身成長終身學習就是你的目標,那么君說乎和總舵主給你帶來的資訊就會被你的意識選擇置頂,然后你會很期待參與這次分享活動。直播時,你會心無旁騖與,就是安安靜靜和自己待在一起,聽我的聲音,或者等到結束后,自己一個人在臨睡前,一條一條聽完我的語音,你的注意力全部都在聽這件事兒上,在和我的靈魂交流之中,那么您就進入了一個反熵的過程。
我不知道多少人會從聽進入到心流的體驗,我自己每一次在線分享時,我確實是有一種心流的體驗,是一種感覺極好,很興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并且我的目標,即使的回饋都是看得到的。
喜歡看理論的朋友們,可以關注《心流》的前三章,穿越在幾個概念里面,很燒腦,但是很有趣,說不定有些朋友就可以讀出心流狀態了。
到了第四章,是一個內涵和外延,理論和案例的銜接,作者分析了比較能產生最優體驗的活動,有助于進入心流的性格特征,包括樂趣,家庭,社會文化,挑戰,困頓挫折等會如何影響心流的體驗。
這里舉到到了一個索爾仁尼琴的案例,他在哈薩克斯坦流放關閉在監獄里的時候,他有過這樣的一段經歷,被他寫在了他的著作里:
有時,跟一群絕望的犯人站在一起,周圍環伺著荷機關槍叫囂的警衛,我感到一陣節奏和意象洶涌顯現,仿佛把我托上了半空……這個時候,我覺得非常自由而幸福,有的犯人會設法沖破鐵絲網逃脫,對我而言,鐵絲網根本不存在。犯人的總數并沒有減少,但我已飛到遠方去了。
當時我腦海里就想到的就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一個場景,男主人公持續不斷地給政府寫信要辦監獄圖書館,最后,收到了很多書,在整理書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張唱片,然后,他把廣播室的門鎖起來,把唱片里一個女歌手的演唱廣播了出去,歌聲飄揚在了整個監獄的上空,他個人陶醉在了音樂中,整個監獄的犯人也陶醉在了音樂聲中,那一刻,監獄高高的圍墻似乎不存在了,每個人似乎得到了靈魂上的自由。我覺得就特別符合索爾仁尼琴的這個描述,屬于心流狀態。
這就說明,不只是那些美好的成就事件,而人生中的困頓挫折,你在應對這些困頓挫折之中,也是會給人帶來心流狀態的。
接下里的五個章節,從五個方面來解讀不同的心流體驗,真實的調研案例,以及實現的不同要素。
感官之樂,核心要素是身體的感覺。運用心靈來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感官,從而獲得的樂趣。
思維之樂,核心要素是,控制心智,自由運用記憶,語言,邏輯,因果律等,在思維的領域里感受到愉悅。
工作之樂,核心要素是目標。工作比任何其他情景都容易出現心流狀態,因為工作帶有心流的最常見要素,注意力集中,有目標,及時的反饋。庖丁解牛的案例也在這里被提到。
人際之樂,核心關鍵詞是,改變自己,尤其是和他人擁有共同的目標。在家庭,我們叫做無條件的愛,在社會里,我們叫做大愛,或者bigger life。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積極心理學提到的bigger life。
挫折之樂,前面我們提到的索爾仁尼琴,還有肖申克的救贖,就屬于這種,在這個當中就要培養自得其樂的自我,在挫折之中,依然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和反饋,改變自己的注意力方向,并沒有改變這個環境,但是你的人生體驗已經不同了。
最后一章,追尋生命的意義。把整個生命都化為統一的心流體驗,這就是給生命賦予意義。這就是需要給我們的人生去設定一個終極的目標,也就是又回到了哲學的三問上面來,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里去。
也是最后這一章,讓《心流》不只是一本心理學的學術書籍,我認為是上升到了一個哲學高度的。所有叩問人本身問題的話題,都是哲學的話題。所以這最后一章,讀起來也特別的意味雋永。
我又不禁想到了,我們正在從事的生涯咨詢和生涯教練的工作,我們希望幫助到每個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心流狀態,一個是在工作中,一個是在愛里面。人生中的這兩條腿,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流狀態,根據前面作者所說,就是一個工作之樂,一個就是人際之樂。
我也想到了自己組織君說乎每一場活動的場景,三年來,我的體驗就像我在開篇給大家的預告語里寫的那樣:
心流,就像一股洪流推動著我們找到幸福;心流,讓我們處于一種人生最優體驗之中;心流,是我們重新感受并設計世界的方式;心流,是人生的氧氣,卻并非可遇不可求。
今天下午我還在和緣聚五角場青年社區的朋友們在分享CareerDNA,一套基于心理學的天賦和優勢識別系統,我再次體驗到了我們每個人在心理能量,信息處理,決策的制定,包括行動的落地中,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獨特的運用過天賦的人生經歷,例如我聽到有個妹子分享,在她7,8歲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有打掃和整理的房間的天賦,她會從打掃房間中找到快樂幸福的感覺。
而我作為自我天賦識別的受益者,更是看得到我作為一個供應者的天賦,我的君說乎,我的學習,閱讀,我的分享,組織活動,五一不是圍繞著這個天賦在實施復雜的整合起來的大心流,這里包含了我的能力,興趣,價值觀,我的心理類型,個性性格,也包含了我愛自己的態度。
在這里,為大家讀一段我從趙玉坤老師的序言里摘錄出來的:
“痛下決心追求一個重要的目標,各式各樣的活動都能匯集成統一的心流體驗時,意識就呈現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人,感覺、思想、行動都能配合無間,內心的和諧自然涌現。生活在和諧之中的人,不論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會把精神能量浪費在懷疑、后悔、罪惡感及恐懼之上,精力永遠用在有益的方面。對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內心的力量與寧靜,就是內在一致的最高境界。方向、決心加上和諧,就能把生命轉變成天衣無縫的心流體驗,并賦予人生意義。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再也不覺得匱乏。意識井然有序的人不需要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也不懼怕死亡,活著的每一刻都饒富意義,大多數時候也都樂趣無窮。”
最后這一章,我是越讀越有味道,或許有可能,我會過一段日子,重新再翻出來讀一遍,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和感悟。
契克森米哈賴先生這本心流,不只是一本心理學的普及讀物,有學術的高度,更有哲學的思辨,讓我們思考人生的終極問題。
這本書讀到這里,有人會好奇了,其實一開始也有人好奇,總舵主你和樊登讀書有什么不同嗎?
首先我要說,任何人讀書都會不同,因為這就是齊克森米哈耐先生說的意識嘛,因為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篩選那些我們愿意賦予意義的內容,然后去呈現,所以為什么說一千個人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而我還有什么不同呢,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君說乎是一個線下的社群,我們從2016年3月份開始到現在總共主辦過將近140場的線下學習活動,因為身為一名培訓師,我堅定地相信,并不是培訓不可以互聯網化,而是培訓的目標如果是指向行動的話,那么線下的情景最有效,如果培訓的目標還要包含一個人際互動和鏈接的話,線下的情景,是無不能跨越的。
所以,我們為這次的線上分享也匹配了線下的學習,這次我們會基于工作中的心流做一個探索。臨近年底,我想也有很多朋友明年會考慮做工作的調整,如果您有這樣的想法,或者沒有這樣的想法,也可以提前為未來儲備一下,作為給自己的一份年終獎。
講好自己的故事,讓你的履歷脫穎而出,這是我和梁南菲老師細心打磨配合的一場線下工作坊,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線下再來交流您在工作中的心流體驗,期待我們的見面。
今天總舵主的領讀就到這里結束了。我也為自己2019年挖了一個新的坑,希望每個月都帶領大家來讀一本書,歡迎朋友們多多提供有價值的書單,于我而言,最好的輸入就是輸出,我會繼續扛好終身學習的這面大旗,盡我所能,影響更多的朋友,一起走向自己的“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