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東君
2017.3.24
朱棣最害怕的一件事,是被當作藩王叛亂取而代之的皇帝永遠的釘在恥辱柱上,最害怕的事情,費盡心機想要抹滅的事情,恰恰是人們最熟知的事情。
朱棣不愧是比侄子朱允炆多吃了幾年飯的叔叔,不愧是受朱元璋看重,自小便跟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并受到悉心培養的四皇子,他與清朝的干掉一票兄弟成功上位的雍正是同一個排行,四皇子。
本人對于穿越古代的宮斗宅斗九子奪嫡之類的小說也算涉獵不少,因而知道了一個不是規律的規律,如果是庶子上位,那么一定是嫡母不仁,庶母與庶子常受欺辱,如果是嫡子翻身,那么一定是父親或祖母受到了姨娘側妃宮妃媵嬙的蠱惑,寵妾滅妻。那麼弱勢的那一方一定是遭受到很多挫折,致使早慧而厚黑。
那么朱棣是屬于這其中的那一種呢,不好意思,那一種都不是。如果說,朱元璋一開始就定了嫡長子朱標為太子,愛護有加,并提拔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勝、胡美等才德兼備的重臣來教導太子,元妃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兒。
那么作為庶四子的朱棣,朱元璋對他的培養也毫不松懈,朱元璋對于他的兒子們寄予厚望,期望他們和睦共處,共同守護大明江山,除了專門的老師,朱元璋還親自教導他們,到了年紀可以出去玩不需要父母監督的時候,就讓他們出去體驗生活。
朱元璋還給朱棣娶了一門好親,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是他的元妃。更不要說朱棣受到了嫡母的苛待。
那么朱棣的早慧而有智謀,只有一個原因,本身的天賦和對權力的渴望。7歲被賜名,10歲受封燕王,17歲到達安徽鳳陽,體驗民間生活。21歲就藩燕京北平。后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并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戰場上的朱棣,有勇有謀,身先士卒,戰功卓著,在藩王之中,也是實力最強的一支。
在一農民群中生活過的朱棣,在戰場上拼殺過的朱棣,心智更加成熟。而朱棣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會做人。這一點就很重要了,一個八面玲瓏的人,要上會揣測圣意,下會籠絡人心,該強勢時如猛龍過江,打對方一個落花流水,該弱勢時也會扮豬吃老虎,以徐徐圖之。所以朱棣在做藩王時,有大功而無大過,在藩地上更是極受好評。
但一個有好名聲的藩王,卻敵不過有壞名聲的皇帝。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只有君臨天下,才是朱棣的胸襟。朱棣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更是一個能力足夠與野心匹配的人。
朱棣的命運,在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棢相繼病逝時,在朱元璋發動藍玉案盡誅功臣良將時,開始改變了。可惜朱元璋在臨死前還在為孫兒鋪路,卻不想弄死孫子的是自己的兒子。
極權制度下的王朝,就是這樣的,君弱臣強,則臣取而代之,君強臣弱,則君威懾四海。中國有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我們也常說,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朱元璋是一個從流氓進化而來的有文化的皇帝,而作為有文化的流氓的兒子的朱棣,則是一個一生下來便是文化涵養與流氓氣質完美融合。
而朱允炆呢,卻是一個正正經經的深受儒家文化君子之禮的熏陶,即使熟讀兵書,孫子兵法爛熟于心,也不過是另一個趙括而已。又因父死子代,在帝王之術的修習上時日尚短,不夠精深。也許他曾經見識過山川五岳的雄偉俊奇,品嘗過風餐露宿的孤寂苦楚,但他仍然只是一個孩子,相比于朱棣來說,觀察朱允文的動向,就像觀察一個小孩子一樣簡單,畢竟他也是從哪個年齡走過來的嘛。
這是從個人實力上的對比。爭奪皇位,最重要的還是集團之間的戰爭,這就像是拔河一樣,兩方各拉著繩子的一頭,誰的團隊給力,誰的團隊計謀好,為誰加油的人多,三管齊下,誰就贏了。結局自然不必說,成王敗寇,一夕之間。
而朱棣也確實把勝利者書寫歷史這句話貫徹的很徹底。自來做大事的人就一定具有一個共同點,果敢。或者說,心要夠黑。
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有時是光明正大的,有時是偷偷摸摸的,有時是狠厲無情的。朱棣廢了很大的力氣,終于坐上了那個位置。只要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就不會想要放下,任何對他不利的聲音,都要消除。
能當上皇帝的人,太過于仁慈不行,一個明君的贊美,當然不是寬宏大量就能得來的。他的暴戾,顯示出他強烈的掌控欲,他的仁善,是他偽裝的面孔。
一個來路不正的皇位,他總是會坐的與心不安,總是覺得有人在說他的壞話。所以,對于那些反對他的臣子,他使盡一切想得到的手段,折磨他們,羞辱他們。對于臣服他的人,他也絕不吝嗇小氣,重量級的人物給的多,路人甲類型的人物,給的雖少,但也記得給。
獎懲完畢之后,就該開始治國了。朱棣一手蜜糖,一手砒霜,誘惑著,逼迫著,他的奴隸們駕駛者大明王朝這駕馬車向著美麗的未來前進。而在朱棣治理下的國家,國力日盛,兵強馬壯,內安百姓,外攘強敵,更重開國門,揚其國威。
歷史證明,朱棣也許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確實一個適合大明王朝的皇帝,如果不是朱棣,如果朱棣沒有依靠一種特殊的手段,別人未必比他做的好,而他也許比堂堂正正的來的做得好。他是一個集雄心壯志與智謀手段于一身的人,這樣的人,就應該站在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