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洛克在這個謎一般的秘境里,寫下了他對卓尼最深切的感受:這個城鎮可能在它六百年的歷史中沒有發生一絲變化。
現在90年過去了,卓尼的時光仿佛停止了一般,安靜的保留著難得的純凈之美、世外桃源般的簡單快樂。而這些在時間里停住的村寨也成為了卓尼最美的風景。
即使在今天,也沒多少中國人知道“卓尼”究竟在哪里。
如果我跟你說甘南,肯定會有很多人附和道:“甘南啊,我去過啊,知道的知道的。夏河、郎木寺、扎尕那這些地方都去過的。”其實,卓尼也是屬于甘南的,但卻只是一個角落,這個地方幾乎不被人知道,也注定被人忘記。
上個世紀20年代,卻有一位名叫約瑟夫.洛克的奧地利裔美國人跋山涉水堅持要來這里,并且一住就是多年。
根據記錄可知1876年至1928年間到達中國西北地區的探險隊有42支之多,但能深入到迭部山區的只有約瑟夫·洛克1人。洛克在這片西方人未涉足的神秘的土地上不僅收集了很多信息,最屌的就是這個著名的植物學家跟當時卓尼當時的卓尼土司楊積慶成了結拜兄弟,不僅受到他的熱情招待和幫助,并且在當地得到藏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記載顯示當年洛克離開迭部時,楊積慶土司的藏兵一直護送著他到了邊界。在這一天的日記里洛克寫道:迭部再也不屬于我了。
她,是元明清以來的西部重鎮;
她,秘藏于茶馬通道和漢藏走廊;
她,承襲神秘的風俗和古老傳統;
她,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
她,就是卓尼。
她,才是遺落人間的香巴拉。
01,這里有比拉卜楞寺早上幾百年的寺廟
禪定寺安多地區建寺最早的寺廟之一
它比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要早四百五十多年,是甘南乃至安多藏區藏傳佛教的發祥地之一
記載西藏薩迦法王八思巴應忽必烈的邀請前往內地講經傳法時,途徑卓尼溝,見此地風景優美,蒼松翠柏,山清水秀,建寺于此
千百年來,這座佛教名剎梵音裊裊,訴說著亙古不變的禪意
02,這里有世界上第二大藏學府
貢巴寺
這是一個極其殊勝的地方,周圍森林茂密,奇花異卉競相斗艷,長有各種珍貴的藥草,芳香四溢;山泉處處,如明珠璀璨奪目,珍禽異獸出沒于林間,鳴囀于枝頭。因此,這里歷來被佛教信徒尊為吉祥寶地
它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當時為祝壽當朝皇帝和皇太后祝壽,舉行了大規模法事,并在原扎倉的基礎上,擴建了其他扎倉。皇帝為該寺頒賜了“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長生牌位和“皇太后萬歲萬萬歲”的長生牌位,以及寺院的匾額,金字、旌表和金銀五千兩,大寺的誥封金冊等。后經過發展,清末,貢巴寺歸屬夏河拉卜楞寺
在這里,你看到最盛大的宗教儀式與最虔誠信眾,
感受這個宗教圣地的非凡魅力,仰望信仰的力量
03,這里有全藏區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
三格毛兒
“覺乃”藏族是一支來自西藏的藏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卓尼這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其生活習俗豐富多彩,服飾更具迷人魅力
即使在服飾文化多樣化的今天,“覺乃”藏族婦女服飾還保留著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特有的三格毛服飾是西藏農區宮廷服飾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可以說是全藏區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這種服飾文化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覺乃”藏族婦女的頭發都梳成三根粗大的辮子
當地漢語方言中把辮子稱為“格毛兒”,所以把覺乃藏族婦女又俗稱“三格毛兒”,衣著服飾統稱為“三格毛”,又作“三格瑁”
04,這里私藏了一個“小九寨”
大峪溝
青山滴翠,流水成韻
碧波蕩漾的大峪河,蒼翠茂密的林帶,將這里環繞、簇擁在令人流連忘返的自然佳境中
大峪溝共有9條支溝,依次為桑布溝、阿角小溝、阿角大溝、燕麥溝、扎崖它溝、巴什溝、涅座溝等,分布大峪溝東南
這里仿佛一把遺落人間的巨形扇子,扇面濃墨重彩,描繪出無數奇山異水
05,這里有安多藏區第一村
尼巴村百年藏寨
這里地處車巴溝中游的尼巴鄉,“尼巴”為藏語譯音,意為“陽坡”。
尼巴村村寨的房屋建筑格式類同,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古色古香。這些藏式房屋由厚厚的泥土打成,只在中間有二至三眼天窗,從外面看呈土黃色,顏色單調。從低到高,層層疊加,戶戶相連,組合成一個嚴密壯觀的防御整體。
一看那堅固的結構和雄傲的陣勢,就明白是戰亂年代防盜防匪、抵御入侵的需要。特別是藍天白云下,家家戶戶房頂上搭曬青稞的架桿密如蛛網,縱橫交錯,更給山寨增添了神圣神秘的色彩。
尼巴村全村幾乎80%的民居均為這種獨特的木質建筑,且全部為居民日常居住所用,保留如此完整的百年藏寨在甘南乃至整個藏區極為罕見。
除了保留有獨特的建筑以外,尼巴村還保留了古老的文化和傳統觀念,注重文化教育和傳承,村子里民風淳樸,古風遺韻濃厚,人們生活簡單自然,十分重視家庭倫理、講求孝道。
因此這里還是一個神奇的長壽之村,村里生活著許多百歲老人,堪稱“安多藏區第一村”。
06,這里有洛克結拜兄弟---卓尼土司楊積慶
楊積慶,他是世襲的第19代卓尼土司
傳說楊氏土司的始祖在唐朝末年率其家族和十六部落離開西藏,經過幾個世紀的輾轉遷徙,由四川若爾蓋進入甘南。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卓尼土司的先祖們征服了迭部達拉18族,他們入京朝貢,被封為洮州衛世襲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即第一代土司;明正德三年(1508年),第五代土司旺秀進京晉見時,皇帝賜其姓楊名洪,從此卓尼土司世代以楊為姓。
他這個人很傳奇的很,卓尼人喊他楊土司。
楊積慶從小機敏好學,光緒28年(1902年),才13歲的他便破例承襲祖父的土司一職并兼禪定寺護國禪師。
洛克在卓尼期間受到了楊土司的熱情款待,他在后來為美國《國家地理》雜上的某篇撰文這么描寫楊積慶:“他,血統半漢半藏,中等個子,修長,聰明,衣著時髦,是卓尼唯一穿著考究的人。“
他對于外界有驚人的獨到見解”,雖足不出甘肅,但“眼界開闊,精明能干,掌握國內外的政治局勢”。
07,這里是“洛克之路”的重要一段
車巴溝,奇山異水,風光旖旎
車巴溝為黃河支流洮河水系的支流。
其沿線貫穿區域即為車巴溝景區,沿溝分布著刀告、尼巴兩個鄉。
這里沿線不僅有水流潺潺、牛羊放牧的恬靜田園詩風光,又有百年藏寨、藏學府等獨特的民族文化等。
人類學家、”植物獵人“約瑟夫·洛克在甘南卓尼進行考察時,在車巴溝留下了許多的痕跡,這里是”洛克之路“的重要一段。
08,這里有四大名硯之一--洮硯
“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端、歙、臨洮”
洮硯歷史悠久,在宋初就聞名于世
其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
卓尼歷來就有“洮硯之鄉”的美譽
這里有被稱為“小上海”的麻路小鎮
在車巴河與洮河交匯的三角沖積平原上,有一座美麗的麻路小鎮
麻路藏語為“下游部落”
這里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兩河沿岸是平坦肥沃的千畝良田,兩河交匯的三角地帶矗立一座長滿千年古柏的柏香山,山下的村鎮藏式木樓與紅瓦相間,村鎮里“L”形大街上游人如織
鎮子上有扎古錄鄉政府,車巴林場、卓尼縣藏醫院、麻路郵電所等機關單位,街上的人流中既有藏袍藏靴的民族傳統服飾,更有與國內大城市緊密相隨的時髦打扮
因而該鎮素有“小上海”之稱
卓尼本就不是屬于我的
這里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
秘藏山水
蘊藏歷史
甘南路上封存的秘境
多少次經過卻錯過了他
這里就是卓尼
我已經看過了
我好想好想回去再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