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比較后知后覺了,于鶯都已經離職去美中宜和了,張強都脫離體制兩年多了,“自媒體時代”的口號已經喊了好一陣子了,我才開始思考一些這方面的問題。“自媒體”仿佛洪流一樣,在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改變以后,一切都將發生變化。不管醫生愿不愿意,都無法逃避。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例如張強、于鶯、龔曉明等;也有一些傳播不當導致麻煩的例子,比如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手術室自拍事件。技術本沒有對錯,而是看我們如何使用。
最近嘗試了一下微信的公眾平臺以及其它自媒體平臺,也觀察了一些在自媒體方面做得很好的醫生。我并非傳媒或者IT方面的專業人員,只是在醫生的角度,說說自己的一些思考。
醫生的特點
- 專業知識豐富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是個正規培訓的醫生,都是經過多年的學習,所寫的文章或者介紹的知識都要比目前網上常??吹降母鞣N健康養生要專業得多。
- 業余時間較少
醫生一般都比較忙。如果是在三甲醫院的醫生,門診、手術、管理病房的時間就已經占據了醫生大部分的時間,常常還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同時醫生還有許多科研、學術、教學、管理上的工作需要做。再把個人事務、家庭生活算上去的話,醫生能夠擠出來的時間的確是很少,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在自媒體上面。
- 不指望通過自媒體直接盈利
醫生使用自媒體,并不指望直接通過點擊量、粉絲數或者廣告去盈利,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是許多人的目的。還有許多知名的醫生,甚至不指望通過自媒體擴大影響力或者增加患者,因為目前的患者已經足夠他們應接不暇了,他們只是希望通過自媒體有一個自己的發聲渠道。
醫生為什么需要自媒體
- 傳播自己的專業知識
一個學科的發展,很多時候不僅僅是在科研、學術上去努力,很多時候,也與大眾對于這個學科疾病的接受程度。我所研究的疼痛領域就是一個例子,疼痛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其實很年輕,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西方對于疼痛越來越重視,大眾對于這個方面關注度很高。醫生通過自媒體來傳播專業知識,于己于人都是一件好事,也有利于破除網絡上許多虛假的信息。
- 與患者以及大眾保持溝通,減少誤會
醫患關系是現在常常提到的一個問題。許多問題很多時候大家事后想想,可能往往缺少的也就是那么幾句話。如果能有一個即時高效的溝通方法,很多問題都會化解。
- 加速個人成長
對于許多已經非常知名的醫生來說,自媒體的意義并不在于推廣自己,而更多的是與患者保持溝通。但對于目前的年青一代醫生來說,自媒體也有著助力個人成長的作用。首先,自媒體可以讓更多的患者了解自己,對于提高知名度有一定的幫助;其次,自媒體上也可以很方便的向平時難以接觸的前輩和專家學習。
- 建立個人品牌
以前,醫生往往更加看重所在醫院的品牌,只要在一個好的醫院,不需要過多考慮個人品牌的事情。隨著多點執業的放開,以及醫療市場化的趨勢,醫生越來越需要脫離醫院,建立起自己的個人品牌。以后患者治病,更多是去尋找一個好醫生,而不是一定要在一個大醫院。
醫生使用自媒體的困難
- 時間少
這個在之前的醫生的特點里也說了,時間對于醫生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總的來說,不管哪個行業,精英的時間都是很寶貴的,就看愿不愿意花在自媒體這一塊了。就我個人的體驗來說,其實寫一些科普的文章也是對于自己思路的梳理,是醫生自己的一種表達的需求,同時這種知識的分享還能帶來一定的成就感和一些實際的好處。如果把自媒體當做自己事業的一部分,可能時間這個問題,每個人還是會有自己的辦法的。
- 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
醫生對于專業方面的事情比較在行,但一些網絡技術方面的事情,就沒有那么在行了。不過好在現在各大平臺都還比較簡單易用,年資高一點的醫生就交給手底下人弄,年輕的就自己鉆研鉆研,應該問題不大。而且目前很多公司如果推出新的服務,是會主動提供技術支持的。
- 不想影響個人生活
這一點可能也是許多醫生對于自媒體有所顧忌的原因。據我的觀察,其實是沒有太多可以擔心的。大家對于醫生的關注,更多的還是專業方面的事情,同時也是想更多的了解醫生的生活,大大方方的給大家看看,反而能夠增進互相之間的理解和信任。而個人生活方面,如果覺得新鮮有趣的事情可以稍微發發,如果不愿意的話就不寫個人生活方面的事情即可。
醫生使用自媒體的推薦方法
這里所說的方法,是指醫生個人運作,不借助于其他人的幫助的情況下。如果有更高的需求,尋找團隊運作可能是更好的方法,我覺得在這個時代也無可厚非。
1. 選擇用戶量大,技術簡單的自媒體平臺
因為醫生的自媒體更多的是希望患者以及更多的人看到的?;A用戶量大的平臺才有意義,并且用戶量大的平臺一般基本操作更為簡單,不需要花什么時間去學習。 依據這個標準,目前推薦的就是一下幾個平臺:
- 微博:的確目前使用微博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還是一個非常好的傳播方式,并且較微信更為開放,適合大眾去搜索。并且更新頻率不限,對于喜歡發一些生活趣事、工作照片的醫生來說更為適合。
- 好大夫:基本上目前是醫生必開通的一個平臺了,各種功能都比較完善。管理好好大夫的個人主頁,對于患者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但是對于普通沒有患病的人群,可能很少人會主動去看。
- 微信公眾平臺:目前使用微信的人越來越多,建議開通,可能對于部分人來說有點麻煩,其實也不必微信加V認證麻煩多少。微信公眾平臺非常適合和讀者建立良好的交流,并且保持專業的特質。這個里面就不適合碎碎念了,還是以科普知識為主比較好。
- 搜狐媒體平臺:搜狐這個平臺弄的時間不長,作為自媒體的話,用的人可能也不是那么多。但是好處是一般好一點的文章容易被搜狐推薦到首頁上,這樣的話,點擊量會非常大。并且如果成為了金牌作者,很容易被推薦。
個人的精力有限,我覺得有時間弄好這幾個平臺就不錯了,獨立博客什么的暫時就不在這里推薦了。
2. 保持適當的更新頻率
自媒體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內容的不斷更新,所以保持適當的更新頻率是很必要的。醫生的時間比較緊,而好的文章也是需要時間和經歷來沉淀的。微信公眾平臺的話,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一周、兩周或者一個月的更新頻率,我覺得都是可以接受的。微博可以有更高一點的頻率,不用總是干貨,轉發一點自己覺得有意思、有用的醫學信息,或者扯扯閑聊都是不錯的。
3. 建立好良好的溝通渠道
醫生不可能總是在網絡和其它人溝通,所以可以每天定時花一點休息時間跟讀者溝通。同時在微信、微博都設置好一些自動回復以及介紹都是非常有用的。
- 微信能夠通過認證使用底部菜單效果最好,如果不能通過認證獲取底部菜單的話,用好關鍵詞自動回復也很有效果。
- 微博可以設置私信消息。
- 微信和微博里的展示內容都可以通過一個微網站結合起來,這個目前也不麻煩了,許多第三方都做得很方便。比如說“健康微能量”,我試用了一下,一會就建立起來了。
4. 與互聯網、新媒體公司保持聯系,獲取一定的技術支持,接受一些采訪
如果是高年資的醫生,許多互聯網公司是很愿意主動提供技術支持的,我覺得對這些事物可以保持開放的態度,同時也與人以方便,是個雙方都很好的事情。目前還有許多新媒體、自媒體對于醫生經常希望能做做采訪,這個如果有時間的話,接受一些采訪也是很好的。
5. 注意保護隱私,不要與本職工作起沖突
這一點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的確,互聯網現在很火,但能做成于鶯那樣的人還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醫生還是只想好好做好醫療的本職工作。把互聯網作為一個工具,好好利用,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開展醫療工作的;不要反其道而行之?;颊?、同事、自身的隱私都是很重要的,要注意保護,不要因為自媒體而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我有一個個人的微信訂閱號,喜歡使用微信閱讀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