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re big feelings in their small hearts.
在孩子們小小的心胸里,有著大大的情感。
這句話是我生寶寶之前在一個關于兒童心理教育的演講中看到的。演講大概是關于如何把寶寶培養成高情商和高智商的孩子,之所以說“大概”,是因為我現在已經記不起來PPT上那些用加粗和紅色字體標注出來的育兒金科玉律了。但是,唯一一句讓我現在仍然讓我記憶猶新的話,就是這句“There are big feelings in their small hearts. ”
當時,我還和老公開玩笑:拳頭大的小腦袋還沒長明白呢,能有多大的情感?
沒錯,我是真的沒法理解這種“大大的情感”到底有多大,也無法得知演講中那位侃侃而談的教育家是怎么從一個成人的角度得出這個結論的??傊?,我滿腦子就是帶刺兒的批判性思維,覺得這種說法就是在生活中泛濫成災的“心靈雞湯”,打著西方教育理念更加人性化、更加民主的幌子,說些似是而非、根本無法用科學論證的育兒觀點。現在想想,之所以能在一場冗長的講座之后記住這句話,搞不好是因為骨子里英語專業學生對于英語文字中美感的欣賞本能——畢竟用到了paradox這種rhetorical device嘛。
直到偶然有一天,和老公一起飯后逛街。生了寶寶之后,一直都是我們兩個人帶寶寶,難得媽從老家趕來幫我分擔一下,我們倆才逮著機會享受一下短暫的二人世界,路上就打開了話匣子。路過家門口的小學,正碰上放學時間,校門口和整條街都擠滿了小朋友們和家長。
老公說,他上小學、剛剛分完新班的時候,課間走廊上也是這么擁擠。整個班里這群七歲都不到的男孩子們一下課就跑出教室,和隔壁班里另一群男孩子“對峙”,那個場面有點像幼兒版的“古惑仔站街”。簡單“對峙”了一下之后,兩伙小朋友們就開始火拼荷爾蒙——騎馬打仗。短短十分鐘課間,整個走廊里飛禽走獸、群魔亂舞。這場小朋友之間的打鬧,會以上課鈴宣告結束,只怪時間太短,沒能分出個勝負,只能悻悻回去上課。
我笑老公小時候就調皮搗蛋,沒想到老公告訴我:
“也許在大人的眼里,我們的騎馬打仗就是一群毛頭小子的胡鬧和調皮;但是,你不知道,對于那時的我們,就是一場堵上了自尊心的榮譽之戰呢!”
——但是,你不知道,對于那時的我們,就是一場堵上了自尊心的榮譽之戰呢!
就在那個瞬間,我好想有一點明白了那句“There are big feelings in their small hearts. ”
站在一個成人的高度,我們很難去理解孩子小小世界中的感受。用一雙已經看過太多世間冷暖的眼睛,我們沒法透過他們清澈地毫無雜質的小眸子,去審視周圍發生的一切。
我還記得大概三四歲的時候,家里的魚缸里有一條我的小魚,渾身漆黑的一條不知名的小魚,在一個碩大的魚缸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同類中,不起眼極了。媽媽每天都會在接我從幼兒園回家的路上,經過市場、買好蚯蚓做當天的魚食。我也每天負責喂養自己的“小黑”,聽媽媽說我有時候還會和“小黑”聊上兩句——今天幼兒園誰午睡的時候尿床了,誰又在午飯的時候搶了誰小碗里的排骨。
直到有一天,我和媽媽回家發現“小黑”被爸爸養的大鉛筆魚咬死了。爸爸怕我傷心,趁我們回家之前,把小黑的遺體從魚缸里清理的了出來。但是回家之后,我還是第一時間發現了。
小小的我還不知道什么叫做暴走,只能憋著嘴大哭,要爸爸還我的小黑。媽媽溫柔地給我講道理,告訴我“爸爸的大鉛筆魚不是故意的”、“那就是一條普通的小魚,媽媽可以再給你買一條”;但我還是鬧個不停,我不知道為什么,就是無限委屈,就算媽媽再給我買一條,我也無限委屈。媽媽被我鬧得終于有點沒有耐心了,告訴我“不就是一條魚嘛,還哭鼻子”、“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多大點兒事兒”、“你講不講道理”。媽媽變得稍微有些強硬的態度沒能像平時那樣嚇唬住我,在媽媽的眼里,我已經成了變本加厲地胡攪蠻纏了,因為一條魚就從平時溫順的乖寶寶變成了熊孩子。
我現在已經記不起這件事太多的細節了,也不記得媽媽爸爸最后是怎么把這件事擺平的。只是,現在從我媽的講述中,我能想象當時不講理、哭個沒完的樣子,一定好可憐。小小的笨笨的我,一定不知道怎么用爸爸媽媽能理解的語言告訴他們:我不要新的小黑,我也不是不聽話的熊孩子,我只是好難過——
小黑在他們眼里,可能就是條叫不出品種的魚;
但是在我眼里,那是我的小寶寶、屬于我的財產,我天天喂它,它還能給我吐泡泡;
它都被咬死了、被偷走了,你還要我講道理,寶寶真的沒那么心大。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很多爸爸媽媽從小告訴我的道理:
“你要懂得分享”、“你要把玩具和大蘋果讓給弟弟”、“男兒有淚不輕彈”。
不是說這些道理是錯的,只是寶寶在委屈、摔倒的時候就是想大哭發泄一下疼痛,只是不想把那只一直跟我玩過家家毛絨小兔子送給妹妹。也許摔一跤的疼痛和放棄一直毛絨玩具的不舍在大人看起來不足為道,但那些是寶寶的全世界。
也許,每每到這時候,寶寶們一定焦急地直跺腳,
為什么平時那么聰明、什么都知道的爸爸媽媽,現在會不明白寶寶小小的心里的大大的情感呢?
為什么爸爸媽媽都看不到寶寶的感受,卻又要教寶寶要學會去善解人意、為別人著想呢?
也許,寶寶需要的不是一條新的小黑,而是媽媽溫柔地把我抱起來、輕輕拍拍我的后背,告訴我:
“小黑不見了,是不是很難過?媽媽知道寶寶心里難受、想哭哭,媽媽陪著你,好不好?”
“媽媽知道這是你最心愛的小兔子,我們一起把它保護好,好不好?”
今天上午,來幫我忙的姥姥回老家了,四個月的媛寶兒一早晨喝奶的時候,一改平時乖巧愛笑的小模樣,莫名其妙大哭、大鬧,爸爸的“飛飛機”都沒有效果。
雖然,我還是不太能相信她巴掌大的小腦瓜被開發了多少,可不可以能動地意識到姥姥不在身邊了,但是,我愿意相信:也許她就是那么聰明,體會到周遭的一切,用這種方式抗議姥姥不在身邊吧。
那媽媽就抱起來,和你嘮嘮嗑,一起念叨念叨姥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