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關于格局的。格局,我認為就是自己看出去的世界的形狀,一個人的格局是大是小,就是取決于他所處的環境。如果一直局限于一個環境,那他的格局也許就限于所處環境的大小。所以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自己能突破現狀,接受不一樣的世界。從書中和路上,感知這個世界的偉大。
作為自己來說,長期生活在熟悉的環境,接受的信息永遠是萬變不離其宗的。能讓自己有所改變,就要走出去,去體驗外面的世界。記得以前,我嘗試參加過圖書館志愿者,義務整理書籍。雖然沒有任何的酬勞,但是因為自己喜好讀書,對于能在圖書館做志愿者是出于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可能一天三個小時的志愿者,并不會讓自己有很大的收獲,但是在這當中我接觸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讓自己能去吸收不一樣的東西,這就足夠了。
也許我的格局真的太小了,也不愿進一步的去打開。自己的性格就是這種只喜歡待在讓自己舒適的氛圍。如果進入了讓自己不喜歡的狀態,就會從思想上去排斥。就如聚會時,有覺得陌生的人或不喜歡的氣氛,就會讓自己很拘謹,甚至變的很沉默。那種感覺真的很壓抑,想讓自己能融入這個環境,卻不敢表露自己的思想。因為怕被忽視,怕說錯話。久而久之,讓自己越來越沉默,也對自己越來越不自信。所以,我要改變自己,我想讀書。在書中,我找到了自己的那種舒服的感覺。在書中,感覺自己心中的有股力量,會覺得沒什么可怕的。所以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想讀書,不想再進入那種讓自己誠惶誠恐的狀態了。
沉默,寡言,孤僻,把我困在了內心的牢籠里,想釋放自己,卻缺少勇氣。覺得周圍的人都懷著異樣的眼神看待我,似乎是對我的抗議。我覺得自己又可惡又可憐,但是自己都懷疑自己,那是不是真的很可怕的一件事呢?我是自己,一個真實的自己。我并不是一無所有,我還有思考,我還會讀書,我的世界還不是一片空白。就算我會變的孤家寡人,我還是要對自己有信心。我要過好自己的每一天,讓自己能厚積薄發,利用好每一個空閑,發揮自己的能力,全神貫注的去學習。
我不想做賣鴨毛的鴨子,改變了自己,最后卻讓自己陷于不利。不被外在環境所同化,做真實的自己,現在自己的性格會讓自己不受待見,但那又怎么樣,我不是為了別人而存在的,我有自己的價值觀,別人對我的看法,只是大家之間的格局不同。我沒有必要讓別人認同我,也不會去勉強自己做出改變去迎合別人。要時常讓自己的內心充滿著能量,就要從別的地方去吸取。不管世界對我如何,我只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