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了大量就業。這種產業在解決就業問題,進行區域扶貧幫扶上。具有獨特的優勢。以下加入幾條假設和前提。在這些假設的前提下。用守恒的角度,對照實驗的方法,討論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前路,進而討論自動化等科技,對未來社會的影響。得出的結論,用于認識。
假設1:地力有限,也就是說地球財富總蛋糕是守恒的。短時間沒有大的變化。
假設2:人力與科技的現有平衡沒有打破。科技沒有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比如在人工智能,自動化,基礎科學等領域出現革命的變化,可完全取代人的作用。
假設3:自動化或者其他科技手段,相比于勞動力密集,會降低總成本。
這樣的假設會出現一些基本結論。
1:從國家的角度看,努力了當然會有更好的結果。但是這個邊際效應是減少的,
2。國家的發展最終受限于資源量。相比于科技進步,國民素質提升,能不能搶奪更多的資源,是最根本的制約條件。
那么。從短期的角度看。如果把勞動密集型產業。降低這個產業的人口數量。提升自動化水平,提高科技水平。資源的投入不變,產出只增不減。也就是說,這種變革對制造業沒有壞處。接下來就是討論如何處理被勞動力密集產業踢出去的人口。
假設一條普通生產線,(如電池組裝).需要20個工人。
可以看出來。在這些樣本中,勞動力工資。占了大頭。那換裝自動化生產線。只需要兩個工人,為了就業和質量。還可以再塞2個本科理工和管理類大學生。假設3雖好。但是不可避免的需要金融支持,把實業的蛋糕分給金融系統,還可以再塞4個工作崗位,因為拉長了產業鏈等原因,還可以再塞4個公共服務的崗位。
也就是說。原來20個人的工作,現在12個人可以做好,剩下的8個人。可以再組建工廠,或者是離開。
這就是是討論被擠出去的人口。如何安置的問題。反正4個人就可以做20個人的工作。剩下的16個人,還可以再塞8個人,剩下的8個人。在沒有新資源進入的情況下。往往就沒有工作。理想情況下。可以把16個人都安排到服務上,把第三產業做的更精細。但是現狀下,德國能做到16個人。中國在可預期的將來,能做到一半的精細,
這16個人,1用高福利養整體國民,必然少不了懶人,2遏止這種社會升級。刻意降低科技水平。安排就業人口。降低人均效率。但是能讓國民避免懶惰。3把公共服務做的更精細,安排剩下的全部人口。
1典型是意大利2典型是中國。遏止農業自動化,工業自動化,很多年。3是德國,
這三個辦法,本質是殊途同歸,
對于一個體(如城鎮)來說,率先扶持鼓勵完成3。是保持自己長久競爭優勢,實現各方面均衡的選擇。升級社會形態。擠出去那8個人對大帳不合。
這三個辦法,3也會養出懶人。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把人放懶和逼迫國民做人均低效率工作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