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提倡英語早教的理論中,最令家長恐慌的就是所謂的“關鍵期”。這個概念給家長的感覺,就好像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不好好利用好就會耽誤孩子一輩子似的。
其實“關鍵期”的概念在學術界提出伊始就爭議不斷,到了近來更多學者更是傾向于不認同“關鍵期”的存在。目前對于語言教學的普遍共識是:只要方法正確,多早都不早,多晚也不晚。
當然,這聽起來很像一句正確的廢話,請允許我稍加解釋:
“多早都不早”意味著給孩子啟蒙第二語言并不會帶來損害,很多民間看法甚至一些醫生想當然地認為同時學兩種語言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事實上學術界很關注這個問題,并做了不少研究,而所有的研究都發現雙語者比單語者在空間認知能力、元語言意識等方面要更強,同時沒有發現任何弱勢。
“多晚也不晚”意味著即使你一把年紀才開始學語言,也仍可以學到很好很夠用的水平,比如我們熟悉的聯想集團掌門人楊元慶。
這里的關鍵就是“方法正確”。
對于兒童來說,正確的方法當然就是“自然習得”。這里有人會有疑問,成人就不能自然習得么?你前面不是說沒什么關鍵期么?那成人和兒童習得語言有什么區別呢?
這是個好問題。成人當然也能自然習得,但要做到卻并不容易。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正是對本文題目“英語應早啟蒙的真正原因”的回答:
自然習得是通過感知言語的意義實現的,初級語言材料與兒童的認知水平相適應,兒童可以對這些材料產生發自內心的興趣。?
如一些制作精美的英語啟蒙動畫片,3到10歲的孩子都會很喜歡(我國孩子相對單純,動畫片等資料的適應年齡范圍會比較廣),即使暫時聽不太懂,也會看得津津有味;簡單的英語小故事,也可以讓孩子全神貫注;一些需要肢體參與的教學活動如TPR,孩子也可以樂在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進行正確的參與和引導,就會于潤物細無聲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而對于成人或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認知水平遠超外語水平,很難對初級語言材料產生真心的興趣,而能讓他們感興趣的材料,語言深度和廣度又不是他們可以輕易理解的。兒童可以沉浸其中,不知不覺地感知意義,構建語言的材料,很可能讓成人感到昏昏欲睡或者無聊透頂。
所以,以我來看,所謂“關鍵期”、“敏感期”等概念不具備操作性,不提也罷。我們應該做的,是在孩子們還“萌萌噠”的時候,在他們可以把一個傻乎乎的動畫片不厭其煩的反復看N遍的時候,投其所好,用豐富而有趣的內容來吸引他們,讓他們“自然習得”。等他們不萌的時候,就要刻意投入很多資源和精力來做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