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成語具有語言之美,故事之美,古老而富有張力。因為成語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一個成語代表著一個歷史故事或歷史典故,所以成語堪稱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一說起成語,大家可能自然而然地回想到邯鄲,因為邯鄲被譽為成語之鄉,這個大家早有耳聞。但是我們山西臨汾的曲沃也是中國成語典故之鄉,可能就鮮為人知了。在曲沃這片土地上積淀有三千年的文化,因在這兒發現了晉侯墓地而素有“三晉文化源頭”和“地下博物館”之稱。
? ? ? 表里山河、志在四方、賓至如歸、唇亡齒寒、退避三舍等等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都與曲沃有關。據統計,《漢語成語大辭典》中收錄的5500多條成語中,有三百多條出自曲沃,還有與曲沃有關聯的多達一千五百條以上。曲沃是晉國的始封地和早期國都所在地,所以這些成語典故是由晉文化脫胎而來,晉文化是成語之源。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晉國是周代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它起源于西周,鼎盛于春秋,結束于韓、趙、魏三家分晉。立國六百多年,歷經三十八位國君。春秋時期,曾稱霸中原一百五十年。但是晉國受封時并不稱為“晉”,而稱“唐”。桐葉封唐的典故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桐葉封唐的典故在《史記》中有記載,也是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成語典故。3000年前的西周,一天,年少的周成王姬誦和弟弟叔虞在宮中的后花園一起玩耍,成王隨意撿起地上的一片桐葉,剪成玉圭的形狀,煞有介事地對叔虞說:“虞弟,這是一塊兒玉圭,現賜給你,就以這個封你做諸侯吧。”叔虞也若有其事地接過桐葉并叩頭謝恩,表示接受成王的封賞。跟隨在旁的史官遂一字不落地記錄下當時的情景,并于次日上朝時提醒成王,是否該擇日冊封叔虞了?成王一愣,不以為然的說:“那是我同虞弟的兒戲,豈能當真!”史官誠懇而嚴肅地說:“天子無戲言,既然說了要以桐葉封弟為諸侯,就須書之于簡,載之于冊,并通過一定的儀式兌現它,落實它,使之正式生效。只有如此說到做到,方可取信于臣民!”周成王覺得史官的話有道理,于是擇取吉日舉行了冊封大典,昭告天下,封叔虞為唐侯。君無戲言的成語就是從桐葉封唐的典故衍生出來的。叔虞是古唐國的始封之君,后來,叔虞的兒子燮父改唐為晉,從此開創了晉國泱泱霸業,使晉文化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是銘文中的晉字,它就像箭矢追逐著太陽,寓意著國勢蒸蒸日上,如日中天。這就是晉的含義。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瀏覽晉國的歷史,會有晉國借路虞國滅掉虢國的故事,也是成語“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由來。虞國和虢國是春秋時期晉國東南的兩個小國,虞國在現在運城平陸縣的東北,虢國在平陸縣東南以及河南三門峽一帶,這兩個國家山水相連,互為依存,相處的非常和睦。晉獻公時期,為了拓展晉國的疆域,想攻打虢國,必須向虞國借路,否則無路可走,但是虞、虢已結成聯盟,會不會借道給晉國呢?晉國大夫荀息建議用晉國的千里馬和美玉賄賂虞國國君,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建議,便派荀息帶著千里馬和美玉去虞國借道,虞國國君見到晉國來給自己送禮物,欣喜萬分,同意借道。這時虞國大夫宮子奇勸阻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要是滅亡的話,虞國也必定跟著它一起滅亡,唇亡齒寒、輔車相依講的正是虢國與虞國的關系。”,虞國的國君不聽勸告,答應了晉國借道的要求。結果晉國滅掉了虢國,在返回中又消滅了虞國,活捉了虞國國君,并收回了晉國送給虞國的禮物。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退避三舍是被納入中學課本的成語,它講的是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聽到消息后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晉文公流亡時,曾經到過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臨別宴會上楚成王問:“你若回國即位,拿什么來報答我?”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國的盛產,我也不知道該拿什么來報答您才好。”楚成王說:“盡管如此,總有什么可以回報的吧?”重耳深思后說:“如果日后晉、楚兩國交兵,我愿退避三舍,用來表示感謝。”四年后,重耳果真回到了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公元前632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當時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為后人留下了退避三舍的美談。晉文公的言必信,上承叔虞封唐時的“天子無戲言”,下啟千年后晉商精神的“誠信”精髓。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現在很多人辦婚慶喜事的時候,對聯的橫批少不了“秦晉之好”的吉祥祝福。秦晉之好的典故也是發生在晉國。公元前676年,晉武功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晉武公晚年曾娶齊桓公的女兒齊姜為妾,但齊姜與太子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后,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伯姬嫁給了他,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后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于是晉獻公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再后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和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后來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復好。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了他。這在當時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事兒,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傳給別人,就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把女兒懷嬴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的晉文公。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后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大量以晉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成語典故,本身就是一段歷史,一個史實,它涉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各個領域。譬如,典故“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是周王室為唐叔虞制定的治國原則;“楚才晉用”,生動地說明了人才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極端重要性,也從反面印證了人才流失對國家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居安思危”和“有備無患”,提醒和警示我們在安居樂業時,千萬不要忘記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要隨時防備可能出現的災難,在探索成語發源的同時,可以得到很多寶貴的人生啟迪。
? ? ? 大家如果對成語感興趣,對歷史文化感興趣,可以去臨汾和運城看看。曾經有人這樣說過運城和臨汾:“如果到了這兩個地方都不敢下車,因為不小心就踩著了文化,”這是對晉南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形象描述,這話一點都不夸張,那兒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有著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文化,古跡眾多。在那片土地上,每一個臺階、每一片瓦礫都滲透著文化氣息,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典故。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