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網上太多的人在秀恩愛,在虐狗。千篇一律,沒有新意。
偶然看到咪蒙寫的一篇《七夕,我在民政局排隊離婚》,恰好像七夕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更像一盆涼水,獨辟蹊徑使人清醒。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比起結婚,離婚更讓人刻骨銘心。
但是,離婚后呢,有成長嗎?這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
1.離婚了,孩子的問題處理好了嗎?
像咪蒙講的第一對夫妻,離完婚了,還沒有勇氣告訴孩子。這是典型的不負責任!
第一,在離婚之前就應該告知孩子(當然這需要合適的時間點和技巧),畢竟孩子不是無關者。
第二,離婚后,雙方要盡一切努力與孩子維持好關系。
離婚,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幾乎離婚后所有的負面影響,都由孩子承擔了。所以,一對夫妻若想離婚,首先應該考慮好如何將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不然,這樣的人是不配為人父母的。
現在的孩子懂事都很早,超乎你的想象。不要試圖去隱瞞你們的婚姻狀態。那對孩子不公平,孩子有權利知道真相。另外,若是婚姻不和諧,孩子也是可以覺察到的。再者,把握好時間點和技巧,孩子是可以慢慢理解和接受這個現實的。與其讓孩子在猜測中形成心理淤積,不如告知真相。
很多夫妻在婚姻中,吵架吵得已經面目全非。形同路人,還算好的。有些已經傷害的像仇人一樣,甚至恨之不死。
但即便是這樣,也要把握住一個原則:不要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這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非常重要!但要做起來卻又非常非常艱難!王陽明說過:“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就借這機會讓自己成長吧,畢竟這種經歷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難也要努力去做!為了孩子能健康的成長,為了彌補對孩子的傷害,這是為人父母的基本責任。
離婚后,如何處理好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呢?
對于大人來講,無論心情還是狀態,都比孩子容易調整。那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特殊的階段呢?
“最好的教育,就是坐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在這里,同樣適用。即便離婚了,大家可不可以坐在一起吃頓飯?即便父母不能同時坐在一起,那離開孩子的一方也應該努力做到這一點。為了孩子,值得,也應該這樣做。而且你會發現,效果會非常好,這樣一頓飯的功夫,帶給你的是親情的延續,是對孩子感情的彌補。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王菲離婚后去學校看望李焉。帶孩子逃學,去看電影,去吃大餐。即是母女,又像朋友。王菲的這種處理方式是值得我們去借鑒的。
2.在婚姻中,父母扮演的角色。
在咪蒙的文章里提到了一位父親。這位父親是陪著女兒去離婚的。而且遇到需要復印資料等事情,會抓緊搶著去做。
爸爸疼閨女,那是真疼啊。作為一個父親,這樣的付出確實很感人。
一個人的成熟是以獨立為標準的。父親心疼閨女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一個社會人,總在父親的呵護下前行,無異于還沒有斷奶。不要依賴在別人的攙扶下去行走江湖,最終總有一天要一個人去面對。這個時間來的越早,我們成熟的越早。
當然,我們也并不知道這位父親在他女兒的婚姻中參與了多少事物,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在婚姻這個很私人的空間里,如果有了第三方進來參與意見,往往就會誤入歧途,走向分裂。
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兩種家庭生態。
對于西方人,他們把這兩種家庭生態分割的是比較清晰的,而我們則不然。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是結婚了,小夫妻還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容易形成年輕人的依賴型人格,甚至成為巨嬰。
甚至有些父母搬來和小夫妻一起生活。這無疑就在客觀上將原生家庭與新生家庭攪在了一起。老人劃不清界限,反客為主。到了孩子家里,隨意調整家里的陳設布局,以自己的喜好設置家庭環境等等。
在這種狀態下,小夫妻的新生家庭中無論碰到什么矛盾,解決矛盾的方法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父母的干擾。沒有了獨立的空間,也就缺少了獨立的思維。
很多明智的父母,會對閨女說,你們吵了架不要往娘家跑,這無形中就給了閨女獨立面對問題的勇氣。
“真正的母(父)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放心讓孩子去飛吧,讓他們去經歷風雨,成就自我。
處理好離婚問題,更重要的是處理好離婚后的三種法律關系:婚姻關系、孩子撫養權、財產分割。這三種關系處理好并不容易。有機會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