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博上刷到一條消息,車禍現場父母雙亡,留下一對兄妹,哥哥還不停安慰妹妹。全世界,每天上演著這樣的不幸。父母雙亡,這不是小說,這是現實,卻讓我想起了幾個月前看的唐四方所著的《魔術江湖1》。
第一部的劇情一幕幕展現在眼前:十三歲的少年帶著大胖,在老房子底下“猜黃豆”卻遇見了影響他一生的師父,三人智斗人販子,拜師學戲法習得“責任”二字,巧記救爺爺出騙局,以及結尾的湘西之行的火車上出手相助……那個十三歲的少年原來已悄然長大了。
第一部看得熱血的同時還有點搞笑,比如報大名“王榮耀”的橋段,而第二部從第一個勇闖馬戲團的故事就看得我眼睛發酸。唐四方這個90后的小伙子,寫小說的同時還不忘揭露些社會問題,和第一部的人販子相連接,第二部一開始就講了那些被拐賣的孩子的一個去處。這讓我想到了《還珠格格》里的小鴿子,人們眼中所看到的“熱鬧”背后,又經歷著怎樣的苦楚。也記得電影里《親愛的》走失兒童的父母的痛苦,作為一名母親,在此呼吁大家關注拐賣兒童這個社會問題。
我知道這是一本小說,是因為劇情需要給羅四兩創建的故事背景,但是看到他又一次經歷死別,還是忍不住難過,他其實還是個半大的孩子。沒想到那個亦正亦邪的老頭最后會是那樣的結局,恨李義的“不成器”,嘆權勢背后的“草菅人命”,盧光耀既是個耍小心機的小人物,又是一個心懷大義的民族英雄,他的離開也讓羅四兩再一次性格大變。
即使自己成長到了身邊所愛之人逐漸遠去的年紀,但是仍會因為在影視作品或小說里看到的離別劇情而淚目。
第二部的主題仍是科普中國傳統戲法,沿著主人公的情感線展開介紹。第二部的戲法介紹了空碗來酒,遁人術,脫困術,酒米三變,平地拔杯,戲法羅的絕活臥單遁人,以及后來與魔術對決展現的月下傳丹,仙人栽豆,千手歸一。當然與之對決的魔術也相當精彩:球彈幻術,杯球術……在我這個外行看來,魔術與戲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文化,對于傳統的東西,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論是戲法還是其他,要不斷學習創新,與時俱進。
第二部的結尾是四兩準備“一人戰一行”,魔術與戲法哪個更高一籌。我想可能是唐四方對現實中戲法的地位的不甘,畢竟像我這種外行,也只知道魔術,而對戲法可以算是一無所知,所以是時候停止一些“崇洋媚外”的想法,其實我們本來擁有的東西的也很贊。
那些重視學英語的家長,可否同時重視孩子的國學?或許您的孩子漢字還沒認識幾個。重視學習國際象棋、跆拳道、小提琴、口技這些藝術的同時,可否也選擇一下圍棋、武術、二胡、相聲這些傳統藝術?文化沒有高低貴賤,只在于自己學得精不精。起跑線的設置與課程本身無關,怎么你選了個魔術就很高大上,我選了個戲法就低人一等?對文化捧高踩低的行為,是不是改檢討一下了?
期待《魔術江湖3》的到來!
摘取第二段中盧光耀的一段回憶,少年原已長大。
這一刻,回蕩在羅四兩腦海中的就是他與盧光耀初遇的場景——
盧光耀把他堵在小巷子里面,問:“小孩,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王小虎……”
“說實話。”
“我叫趙剛。”
“你要是再不說實話,我就拉你去見刀疤。”
“好吧好吧,我說實話,我叫……我叫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