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又跟一個健身房的老板約了晚上聊合作的事,每當我要跟健身房老板聊合作的時候總是有開心有郁悶,我跟他們講一大堆健身房的問題在哪,他們也都認同,然后說應該要怎么怎么做的時候他們也認同,但是到了我說我們要怎么合作的時候總是因為錢的問題不斷的拉長合同談判期。是啊,人欲即天理,對于他們來說,唯一在乎的就是你能給他帶來多少錢,眼光長短之分只不過是現在還是將來。
我是一位25歲的創業者,從2015年學校的比賽開始這個項目,做的是跟當時市場上比較火爆的小熊快跑、全城熱煉類似的項目。自己的錢加上跟朋友借的和政府扶持的5萬,一起11萬開始了這個項目,中途經歷了不同的伙伴來來走走,也碰到健身房因為我的新產品遲遲不能出來提出解約(此處省去數千字苦逼的歷程)。
2016年夏天畢業的時候,我去了北京,更加清楚的看到了同類競品在這個市場上的玩法。我也嘗試各種渠道找投資人去找投資,很多由于我那不起眼的經歷連見面的機會都不愿意給。最終沒有拿到投資,我遣散了當時的三個伙伴,秋季開學學校找了兩個學弟先運營著這個項目。
在北京呆了五個月的時候我跟身邊的幾個朋友說我要回去繼續做這個,基本都是勸我不要回去繼續做這個項目。但是在北京看到了競品們做的東西實在沒有讓我看到希望在哪里。我的愿景很簡單,更多的人去健身,更少的不好的辦卡體驗。
業內做互聯網健身的大概分為兩大類:1> 做線上健身內容,獲取用戶流量,后切入電商和線下。2> 從O2O切入,與健身房合作,后慢慢自己開店。
但之前這兩種現在都沒有成功的,做內容獲取巨大用戶流量的keep的月活不斷下降,電商要死不活。做O2O的小熊自己緩慢的開起了健身房,全城熱煉去做動感單車了。這三家都是過了B輪的項目。
上面兩種都不行了,新進來的樂刻干脆直接就開始自己開健身房保證自己在B端的議價能力。不能說樂刻做的不對,但是太慢了,而且現在中國人的健身意識普遍相對較低,就現在的時長需求來說,已出現嚴重的供過于求。每年仍然有很多新的健身房開業,也有老的健身房倒閉。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有一萬多家健身房(這個數據變化比較快,只能是大概)。樂刻現在的自營健身房數量不及這個體量的1%。
其實不是健身房的新老更替太快,而是人們健身的留存率太低了,據說1%都不到,健身房好不容易開發的用戶最后全玩死了,對于一個客戶的價值僅停留在了辦卡期。這就是很多社區店和商圈店很容易就玩死的原因。
而這個行業最大的毒瘤就是健身預售團隊。只有出現兩種情況:1> 健身預售團隊全部消失 ?2> 行業的價格回歸正常
預售做著一件極不負責任的事,在不確定客戶自身狀況的情況下,通過低價的營銷手段把人拉來辦卡,業績目標達到了拿著自己的錢走人。剩下的服務全部由健身房自己解決,后面資金轉不過來就只能觀點倒閉了,當然最終受騙的就只能是消費者了,當然更惡劣的情況也數不勝數。
這導致這整個行業的信任度都很低,去銀行辦個信用卡額度都會大打折扣。
現在很多新進入這個領域的互聯網項目都嘗試著繞開健身房自己去開店,當然資本門檻就越來越高了,不是什么人想去做這個項目就可以的。
我們先回到一個問題上來,拋開健身房的一些銷售方面的手段,本質上做的事有沒有錯:辦年卡,賣私教。第一,健身是個持續性是對的(所以我很討厭什么“麻辣燙”式健身的說法);第二,我找很多專業的健身從業者聊過,其實80%的用戶在健身房其實是盲目的,每個人的健身歷程其實或多或少都需要私教這一步。
我們看到有些人去健身房也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你想要的目標,但大部分都是在一些不專業的教練(其實現在健身房的教練80%都不是專業的)的引導下完成。健身是把雙刃劍,你按照正確的方式做或許不是短期內達到你想要的目標。但是教速成的一定會有問題,在你快速達到你的目標的同時,你的身體機能也遭受著巨大的損害,這也就是很多人去健身房煉了一段時間之后發現自己的膝蓋沒有以前好使了。如果哪個教練跟你說有速成的方式,一定是在耍流氓不負責任的做法。
那么,既然這個行業問題這么多,我們為什么還有繼續死磕與健身房的合作:
首先,我做的還是解決現有健身房的發展問題,畢竟現有健身房還是有一個相當大的體量。健身房本質上做的事與這個行業應該有的發展模式其實是不沖突的,而且一些健身房也開始意識到服務的專業性與有效性的重要,畢竟用戶留存率實在太低。而我們需要解決的是給用戶提供階段性過渡產品,雖然健身房的年卡是對的,但是用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過來到這個階段,揠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其次,大學生是最早接觸健身的群體,而且是空閑時間最多的時候,在這個時期去培養他們的健身意識最為合適,很多人說學生的凈值太低,沒有這個經濟能力去消費,那是你們不懂現在的95后以及馬上要進入大學的00后。以大學生群體切入不失為一個好的切入點。
最后,健身本質上是一件反人類的枯燥的運動,要想從意識上去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尋找其他的“癢點”。前段時間讀了梁寧的一篇文章【痛點與癢點——談談互聯網產品的運營感】
痛點是什么?痛點就是一切可以用數字衡量的點,然后用一堆數字,構成一個邏輯。比如:效率、價格、數字指標。就是雷軍常說的跑個分。類似上世紀,所有的PC 企業宣傳自己的產品,都是“配置+價格”了事。
癢點是什么?癢點是邏輯之外的那些小愉悅。。。多少人愛死了《星星的你》中,全智賢聽到都教授夢中說自己的名字,抓過抱枕,輕捋抱枕上的小毛毛那個小動作……
這篇文章其實講的是產品一定要做足,你有一個痛點的同時必須帶有一系列的癢點讓用戶欲罷不能。而你在解決用戶過渡期產品的同時,必須搭配一定的要素讓這件反人類的事變得帶有一定的娛樂性。
我在做這個項目的初期其實嘗試過“約健身”,由我們當時漂亮的花姐去帶著用戶去健身,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收效甚微,我反思還是在用戶運營上的問題,沒有挖掘金字塔頂端的用戶,從而通過用戶去帶動用戶。
這也是我們需要在健身這件事上帶有一定的社交娛樂性,從而提高用戶的健身意識。
這個行業還很年輕,有很多東西需要去打磨,大方向上的東西也不能短期內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去優化這個行業的供需關系。讓更過的人可以加入健身,讓更少的人被愚弄,這也是我們應該一直堅持的方向。如果現在那個健身房想通過預售去干一筆,勸你別來了...
謝謝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