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簡樸,為人隨和,在別人的眼中是一個好人。與人意見不一,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我都愿意隨從別人的意見。某人對我說話有些難聽,我也不愿去和她計較,笑笑而過。朋友覺得我太好說話,可我覺得沒有那個必要,總覺得沒有什么人是不可原諒。可能她就這個脾氣,或者是她心情不好。我的個性特征不明顯,唯一就是做事給人感覺麻利,不拖泥帶水,冠以能干的名聲。
有時候也很郁悶,違背心中的意愿去跟隨別人的感覺,并不是特別好,但就是不想讓別人不開心,矛盾。
在家里,姊妹之間,也很愿意奉獻自己,幫助他們,有事情都給我打電話,調解家里的小矛盾了或者有一些需要幫忙的。用弟弟妹妹的話來說,做的很像應姐的樣子,實際有的時候并非所有都是自己情愿的,付出被別人忽視時,內心委屈。
對待父母孝順,從不愿和他們頂著干。雖然有的時候覺得父母認知有偏差,事情不應該那樣做。如果我說了對父母沒有效果,我是不會強求的。
對待自己節儉,如無非常必要,堅決不在自己身上花錢,并不是因為沒有錢或者缺錢。
都覺得我脾氣好,識大體,不浪費。可是我的內心并不是十分認可我自己,贊成我這樣做,心中有時會糾結,擰巴,但又不覺得哪里不對。雖然別人認為我做得很好,我自己知道我沒有生命的熱情,內心是團縮的,不夠伸展豐滿,是機械的,固化的,做事情感覺都是為了責任和義務。
今天在學校聽老師講咨詢心理學時的一個案例,一個人特別節約,什么都舍不得給自己用,但對別人很大方。分析她深層次心理時,是她覺得她不配。瞬間我的內心坍塌,當時只想淚崩。
回家一路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努力去覺知自己的內心,潛意識里我應該也有這樣的感覺吧,我不配。不愿同別人計較,不是我的修行高,是自己覺得不配同別人爭取我的權利。平時絕對不亂消費,是自己感覺不配擁有更好,更豐富的物質。不配得到別人更好的關愛。所以才總覺得與世無爭,寧愿委屈自己求全別人。
這些感覺是怎么來的,細細從自己從記事起的生長經歷回憶,努力去尋求答案。認為可能在幼年時期家庭貧困,是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內心總有一種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自卑。每當姑姑家,二叔家的孩子,我的表兄妹和堂妹來奶奶家串親戚,奶奶總教育我,凡事讓著弟弟妹妹,能玩的能吃的,都先讓著他們,如果鬧矛盾時,一般也會先批評我。現在看來應該是爺爺奶奶把我認為是家的主人,他們來了是親戚,讓著他們也是應該的。現在還能感覺到當時是老感到委屈,沒有把我和弟弟妹妹放在同一的位置,本來就有些自卑,每當他們的時候,就更加重了這種感受,又沒有辦法把這種感受說出來,時間長了就積聚在潛意識里,認為我不如他們,不配和他們擁有相同的待遇。這種意識和態度也會影響到我和同學和朋友的交往。
小的時候也看到父母的辛苦勞作,掙錢不易,很辛苦。喜歡把我買東西花的錢和父母掙得錢作比對。好比是我買一件衣服三百元,可是父母辛辛苦苦,起早貪黑,干一天也掙不了三百元,就會覺得特別浪費,感到這樣花費是一種罪過,對不起父母。這些想法積聚在潛意識內 ,總覺得不配擁有好的東西。
當想通這個問題之后,突然覺得生命有一種向外伸展的神奇力量,像一棵大樹努力伸向天空。感覺這應該是武老師說的生命的生本能展現。我充滿了自信,我應該更好,更好地表達自己,展現自己,愛自己。讓生命充滿熱情,富有色彩,豐滿立體,它也應該是柔軟和伸展的。我是值得去體驗生命中最美好的感覺,擁有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