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高考結束后不到10天,達州少年小斯在說說上留下近2800多字的“絕命書”,他稱“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決意輕生,并且他也這么做了,留留給父母終生的痛苦與遺憾,留給世人無盡的感嘆與唏噓!
還記得今年高考作文題目的那副漫畫嗎?畫里內容的現實版每一天都在中國成千上萬個家庭中上演,小斯就是真實經歷過“考98分仍然被罵”的少年!“年輕氣盛”的他用生命讓父母為其“錯誤的教育”付出了代價!這是每一個父母都不愿看到并且承受不起的代價!
中國父母更注重為孩子提供優(yōu)豐的物質環(huán)境
在中國,我們大多數家庭都會努力的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更優(yōu)豐的物質生活環(huán)境,把他們送到最好的學校去上學,想盡辦法找一個更好的老師來教他們。我們將本該伴隨孩子成長的時間花到了事業(yè)發(fā)展與經濟獲取上,將本該承擔的子女教育責任完全推給了學校!我們都依賴于學校將我們的子女教育成才,我們都寄希望于老師來引導我們的孩子更好的成長;而我們在努力的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經濟條件的同時,卻忘記了家庭教育與成長陪伴的重要性,忽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點滴的變化,讓孩子的成長過程關注成為盲區(qū)!
孩子的一生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不超過3000天
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活蹦亂跳的孩童,從懵懵懂懂的少年到踏入社會的青年,我們真正能夠陪伴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10年(約計3000天)。作為每一個父母來說,陪伴孩子長大,見證他的成長歷程的每一個點滴都是很幸福的;第一次笑、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天上學、第一次兒童節(jié)…..整個過程充滿幸福、歡樂、趣味、驚喜。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和我有一樣感悟:孩子三歲以前是最最美好的時光,他們是上蒼眷顧我們而賜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而這份禮物需要我們更加珍視,我們只有花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我們才能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關注他、發(fā)現他、了解他、塑造他!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陣地,父母是孩子的首位老師
無疑,家庭是子女教育的第一陣地,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最重要的老師,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具備相對獨立的意識與表達一般是在3歲以下完成的,父母的引導和教育是這個階段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在開始上學接觸同學、老師、群體時,他就會顯露出3歲以前家庭中“學到”的一些行為,當然這些行為有的是不恰當的,也會被老師或學校“進行糾正”。在學校和家庭兩條教育戰(zhàn)線統(tǒng)一后,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才能相得益彰,這種統(tǒng)一的、是非明確的家校共識會讓孩子快速的樹立“是非意識”,所以無論如何,我絕對不會在孩子面前抱怨學校有什么問題或老師有什么不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越了學校教育對一個人的人生影響,如果說學校教育是知識傳遞、群體行為培養(yǎng)與價值觀塑造,那么家庭教育更多的就是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個體行為規(guī)范和格局的培養(yǎng)。
孩子不應該是父母人生遺憾的補位者
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習慣性的把我們所希望完成的事情或理想強加于孩子,如: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讓孩子學這學那,我們且不說最終的好壞,因為畢竟還是有很多因為“父母的強加”取得大成就的例子。但是就大多數普通的父母而言,我們看到別的孩子“跳舞很棒都上了電視”、“鋼琴都考過8級了”、“獎狀掛滿一面墻”我們一方面在羨慕別人的時候,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這么“有出息”,所以我們經常會把這種自我的希望強加于孩子身上。另一種就是典型的父母人生遺憾的填補,尤其是在農村地區(qū),我經常聽到“你不好好讀書,不然將來就像你爹媽這樣沒有出息……”之類的話;即便在大城市我也經常聽到有父母這樣說“我們一點兒藝術細胞都沒有,還是多培養(yǎng)一下孩子的藝術情操”。其實大多數“孩子的選擇”不如說是“父母的選擇”,因為我們的人生不能重來,我們的遺憾很難填補,那我們就寄希望于孩子,讓他來完成我們的“理想”!
“愛玩手機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玩手機的父母”
我經常聽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愛玩手機”、“愛看電視”、“不愛讀書”,通過觀察,我發(fā)現這類父母自己有事沒事也愛玩玩手機,是典型的手機依賴癥患者;其實適當的玩手機可以增長孩子見識、增加玩樂趣味、還能有正面的教育意義,但是過分玩手機的負面影響卻是很大的。我們經常抱怨孩子不愛看書、不愛學習,我們試著問問自己:作為父母,你在孩子面前看書了嗎?你愛學習嗎?自己做不到的我們強求孩子做到顯然是很難的。
孩子不愛讀書但是愛聽故事,不愛學習但喜歡做游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我們似乎把“讀書、學習”作為一種成長的要求,然而在失去新鮮感與壓力之下,大多數孩子把讀書學習當成了一種負擔。我曾經聽過一位親子教育專家講過這樣一句話:“孩子不愛讀書但是愛聽故事”,個人非常認同這個觀點;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學習與成長的引導時,需要多用心思,如何讓閱讀變得有趣味、讓學習變得有意思,用孩子認同和喜歡的方式來學習,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去思考并做到的。
父母的德行影響孩子一生,重視“榜樣的力量”
父母的德行是子女教育的關鍵,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親所扮演的角色和關注的重點也是有所差異的。首先作為母親,對于孩子的行為影響和性格影響是極大的;而一個人的行為和性格將是伴隨其一生的特點,影響其整個人生甚至幾代人;所以母親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才有了“姑娘是世界的源頭、母親是世法的源頭”這么精妙的句子。父親是子女教育中是非觀念的傳導、孩子思考與辨識能力的培養(yǎng)的重要參與者,按照中國家庭結構特點,大多數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缺席”,導致了孩子安全感缺失、性格迥異等問題發(fā)生。父母雙方陰陽相濟、內外兼修、缺一不可,有了母親的溫和就要有父親嚴厲,有了母親的細膩就要有父親胸懷,有了母親的在意就要有父親的釋懷,有了母親的陰柔就要有父親的陽剛…… 塑造孩子健康的身心是父母共同的責任。
身教大于言傳,和孩子一起“做到”
兒子所在的幼兒園要求每一位小朋友早晨要給老師和同學問好,而且在給老師問好的時候鞠躬。記得剛剛學過這個禮儀的第二天,我送兒子去幼兒園,我特意囑咐兒子“待會兒見到老師了一定要鞠躬問好喲”。到了教室門口時,看到老師端正的站立著迎接我們,我輕聲的提醒兒子“兒子,給老師鞠躬,說早上好”,可是兒子就跟沒聽到一樣,并對我事前的提醒毫無反應。此時老師已主動的向我們鞠躬問好,由于覺得沒有面子,我強行按著兒子的頭給老師鞠了一躬,并給老師點頭致意;但是兒子對于我的強行按頭非常排斥,還對我做出了一個抗拒的表情。事后我反思,到底是我說的不夠清楚還是兒子對這個事情的重要性不能理解呢?我要不要好好的和兒子交流一下關于鞠躬問好的意義呢?第二天,我繼續(xù)送兒子去學校,我仍然給兒子強調要鞠躬問好的注意事項,到達教室門口后,我不再像第一天那樣強行按頭,而是我先給老師鞠躬并問好,當然這是我預先設計的,兒子看到以后,毫不猶豫的鞠躬問好,模仿著我的動作。事后思考一下,我與其不厭其煩的給兒子講一大堆關于禮貌、尊重、規(guī)則的東西,不如自己親身示范一下,讓他跟著自己一起來做一遍,并引導他持續(xù)的做到,這就是“身教大于言傳”!
孩子身上的“毛病”就是父母身上的毛病
一天,兒子和另一位稍大點的小女孩爭搶玩具,兒子拼命護住了自己的玩具,而對方女孩子就開始打他、咬他,可以說兒子在這一場玩具爭奪戰(zhàn)中被秒殺了。我在旁邊靜靜的觀察著這一切,看看這場沖突小朋友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化解,結果是,我的兒子哭鼻子啦,而旁邊的小女孩不再搶玩具,用一個大人的語氣對兒子吼道“不準哭,再哭還要打…..”多么熟悉的語氣,這是大人在教育小孩子時經常使用的一句話。過了一會兒,小女孩的媽媽過來了,看到女兒欺負人,于是在旁邊的樹上隨手掰下一根樹枝便開始教育小女孩,一邊打還一邊說“誰讓你欺負弟弟的?”小女孩一邊哭一邊憤憤的對我兒子吼了一句,我趕緊阻止了這位媽媽。我似乎明白了小女孩為什么在爭搶玩具的時候要動手打人,因為她媽媽的粗暴教育方式教會了她用粗暴的方式來處理沖突。
是“媽媽愛打孩子導致了孩子打別人”還是“孩子打別人導致了媽媽打孩子”?我相信這里面的因果關系不言而喻。我認為如果一個孩子脾氣不好,那么他的脾氣一定是父母有意無意教會的,孩子的一些習慣也是父母言傳身教而養(yǎng)成的,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注意到孩子行為特點所反映出來我們自身的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樣需要成長,不要留給他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感嘆!
最后,借鑒《圣經》中的一句經典,分享給每一位為人父母的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孩子則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陪伴著孩子的成長,孩子也讓我們成長!
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