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融合一詞最早的出處大約是在晉代常璩的《華陽國志·漢中志·涪縣》:“ 孱水出孱山 ,其源出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而后其意思慢慢的出現了一些調和和洽之意,再到現在,運用得更廣了,水泥砂漿加石頭的融合就成了混凝土,舞臺表演加音樂演奏再加歌唱的融合就是一場歌劇,純牛奶加紅茶再放點糖的融合就是杯奶茶。融合這個詞很妙,它承載的東西太多太大,它甚至出現在你的衣服上,頭發的燙染上,都有它的身影,也因此言語的描述反而變得渺小。
? ? ? 我十分喜歡古風的音樂,古色古香的詩詞加入了現代元素的樂曲融合總是讓人百聽不厭,我個人最愛的就是河圖大人,他的那首《第三十八年夏至》更是我心目中的經典,古風的詞曲融入了京劇的唱腔,一首歌仿佛訴說了一個悲傷的故事,聽完后淚眼婆娑,意猶未盡。融合不僅代表了推陳出新,還意味著接納,大眾的接納,如果現在讓我去看一場完整的京劇表演,我一定會睡著,但是這樣的融合對我來說就是一場聽覺盛宴。如果楊麗萍的孔雀舞是按照傣族舞里最傳統跳法來跳的話,那么這世上也只是多了一個優秀的舞者,而不是一個頂級的舞蹈家。融合在音樂和舞蹈的世界里所代表的不止是創新,而是懷揣著過往致敬現在。
? 當然,融合更是代表了融洽,增一分則肥,少一分則太瘦,所以融合即使包羅萬象卻也十分嚴苛,早年的流行音樂里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歌曲,美其名為歌曲串燒,就是把以往的流行音樂拆分重組,這句唱著我和你吻別,你以為下句是在無人的街,可是卻可能變成我的愛如潮水,透著不和諧的奇異感,現僅存比較出名的兩首是古巨基的《勁歌金曲》和陳奕迅的《K歌之王》這是屬于比較奇異中較為和諧的兩首,更多的則經過時間的洗禮消失無蹤了。
? ? ? 這其實除了奇怪并無傷大雅,只是那些歌曲串燒還會很給臉的把作詞作曲里附上自己的名字,仿佛這些歌曲的結晶一直都是他們似的,這不禁讓我想起舞界研究所最近大為譴責某些抄襲成癮的抄襲者們,我腦洞大開,這在某種意義上算不算一種融合,當然算,他們憑本事不要臉,就可以稱之為融合,臉部與混凝土的融合。在我大胡建(福建)小漳州有一道小吃叫漳浦填鴨,那些鴨子十分的可憐,從小就要被一直塞飼料,不分晝夜的塞,注意,不是吃,是塞,塞不下去就用灌,拿專業的灌鴨管往里灌,那些鴨子胖得路都走不動,天天蹲在草叢里,等待成菜的那天,有些鴨填著填著也只能當盤菜,有些填一半就撐死了,原創者好比就是養鴨人,抄襲者就像是某只鴨子,沒有靈魂的填塞只會讓鴨腦滿肥腸,沒有靈魂的抄襲除了會讓人恥笑,還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被人給遺忘,就像人們會記得漳浦填鴨卻沒人知道被吃的那只它是不是還有個小名?
? ? 融合的美美在于融洽和諧,融合得順其自然,融合得不顯山露水,融合得恰到好處,融合得讓人心曠神怡,這是融合的最佳狀態,但如果有人說她就喜歡吃著火鍋配牛排,喝著可樂搭油條不行么?可以呀,總比填鴨強吧(笑)。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