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概是年前左右的樣子,A在公司餐廳看見了幾年前相熟的一位同事,當時不敢確認,因為好幾年沒見,大家都變化很大的樣子,今天在餐廳A再次看到了她,就熱情上前招呼。
同事卻淡淡地說:“之前好幾次見面和你打招呼,你都是一副裝作不認識我的樣子。我心里還納悶,怎么分開幾年,你留在總公司就眼高于頂,不認得人了嗎?”
她這樣說,A特別詫異,她怎么都沒法想象自己見到熟人一副漠視的樣子。自己怎么可以那樣對待認識的人呢?
兩個人然后說看了就多,寒暄了幾句之后就各自離開,A仔細回想了下兩人的過往經歷,怎么回憶都想不出來自己曾經和她見面的樣子,更想不出曾用那樣惡劣的態度對待她。
也是在今天,B才恍然覺得自己的內心住著一個自己并不了解的自己,它偶爾會因令人吃驚的表現現身,打破你對自己的認識界限。
2.
一天下午,B花費整整兩個小時寫完工作方案,放松休息時陣陣困意襲來。四周看了下覺的辦公室靜悄悄,就想著吃點東西讓自己清醒一下,看到桌面上放了瓜子,順手拿過來,可沒嗑幾顆就有人喊:“B,是你在嗑瓜子嗎?”
B當時還迷迷糊糊,以為是坐在前排的同事和她開玩笑,就順口說了句:“是的,你吃嗎?是***給的瓜子。”說完這句話,她才意識到,問自己話的是辦公室的經理。
在之后一次的辦公室部門會議上,經理就這件事對B做了口頭批評,當時特別令B難堪。這本來不算一件什么大的事情,但是B回想一下自己怎么可以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而被批評呢,本來B就是比較討厭不遵守部門規章制度的人,沒想到她自己觸犯了這樣的規則,還因此破了從沒被領導因業務之事批評的圓滿,成了自己也討厭的那種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B一直想不通。
直到后來,B才慢慢懂得,也許自己本來就有這樣一面在心底,只是身上的那種不好的因素沒有被激發出來,然后在某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它就表露了出來罷了。
所以接受批評也是正常的,它可以讓你從另一個角度正視自己。
3.
有一次領導安排大家做電話回訪,C當時因為手頭工作比較繁忙,就把這個工作擱置了,想著稍后再做,最后因為實在工作到好晚,領導交代的事情,也利用加班時間只做了一部分,就下班,預想著第二天接著做。
沒想到第二天領導視察任務的時候,發現C的工作量完成率是最低的,然后就此對C提出批評,批評的由頭是C工作態度不端正。那一刻C非常生氣,想到為了做這個工作,她還特地加班了呢,怎么能說她工作態度不端正呢?再說領導并沒有考慮自己當時手頭還有其他工作,就把C和別的同事一樣對待,讓其超負荷的完成額外工作,在發現工作沒有做到位的時候,就對C提出批評,而且還帶上了工作態度不端正的高帽子。
事后,C越想越生氣,工作這幾年C最自豪的一點就是自己的工作態度是被領導和同事看一直稱贊的,但是沒想到,竟然會出現因為工作態度不端正而被批評的情況,這讓C從心理上不能接受,所以一直對領導的這個批評保持耿耿于懷。
直到最近發生的幾件事,C開始反思自己的時候,把這件事拿出來復牌,猛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沒有完成領導布置的工作,因為這個受批評,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因為自己手頭有別的工作就開始質疑領導的批評,畢竟領導看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所以虛心接受批評,并引以為戒才是正確的態度。
同樣可以看出,人們在對自己的認識方面有失偏頗,一般看來還真難看出什么問題,人也就一直活在自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一個狀態里。知道因為某個機緣,發生一件事,我們才驚慌失措的發現自己的另外一面。
4.
類似上述的事例還有很多,它們無不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口頭上標榜自己是怎么怎么樣的,優點是什么,缺點又是什么,其實并不會特別說明問題。
那些關注你的人,他們最看重的還是你做出來的事,他們對你的評判更多的也是看這個人做事的結果,只有這個才真正反映出他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