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醍醐灌頂的好書,寫完一篇酣暢淋漓的文章,結識一位心儀已久的姑娘,會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想說話的沖動。內容并非要圍繞著好書,文章抑或那位姑娘,不是簡單地想分享給朋友,如果僅是如此,點一下“發布文章”或者“分享好友圈”就已足夠,想要的是那種交互式的聊天。
很懷念高三課堂的那種狀態:用筆捅一捅前面那位,“誒,澤,拋物線的那道題老師是怎么解的?” “我沒聽誒” “靠,怎么你也不聽?”;肘一下旁邊的同學,“小飛,上次打籃球的時候,旁邊8班加油的那個美女是誰啊?” “靠,我在場上我怎么注意得到?你在場下你都不問清楚,真不專業” “擦,當我沒說” “誒,你說說長什么樣,讓兄弟也了解了解你的品位” “滾”
本科時候宿舍的狀態也不錯,旁邊的室友帶著耳機正在浴血奮戰,不管三七二十一,“聶子,洗發水快沒了,你去武商量販嗎?” “……” “聶子!聶子!!聶子!!” “恩?你說什么?” “把你耳機摘掉” “等會兒啊,我這邊的隊伍損失慘重啊” “靠,快點” “咳,都怪你,你關鍵時候分散我什么注意力,剛才你說什么來著?” “我問你去不去武商量販買東西” “哦,那個啊,等我再玩一盤,虐死他們”
如今天各一方,即時聊天工具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們隨時可以向朋友發去一句“hi”,可我們再也不能那么隨意地電話直接撥出去,“丫忙什么呢?陪兄弟聊會兒嗎?”我們越發地文明,越發地學會設身處地地為朋友著想,進而越發地沉默:號碼敲出來,想想還是回退了,等到朋友回復“怎么了,剛才出去了一趟”的時候,我們的回復無非是“沒事了哈,都解決了” “恩,解決了就好,有什么事的話記得告訴我啊”,這么一句話就足以模糊你的眼睛
和朋友約好了哪天什么時間通電話,很怕到時候冷場,怕再也找不回熟悉的感覺,甚至把想說的內容列在了一張紙上,真正通電話的時候,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場面還是讓那份熟悉冷淡了很多,一條條內容從紙上劃掉,后來干脆揉碎扔進了紙簍。談話的內容并沒有向我們預想的方向發展 ,掛斷電話我們都不知道談了些什么
我們學會了寒暄,學會了拐彎抹角,卻遲遲沒有直奔主題,很多想說出口的事情到了嘴邊又覺得矯情,想想算了,對方云里霧里地聽我們說著,一直不知道我們想談什么,被弄得莫名其妙。語言和文字還果然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即時聊天工具上啪啪啪地敲擊發送,絲毫沒有障礙,似乎那文字不是經由意識發出的,而是通過靈活的手指發送出去的,等到說話的時候卻猶猶豫豫把話說得支離破碎,前言不搭后語,說出的話把想表達的內容羞愧得潰不成軍
說話竟成了一種沖動
- banny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