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要發(fā)現(xiàn)有誰想自殺,我就立馬有了時間”
早上,送女兒上學的時候,路過衛(wèi)生站前面的一塊電子牌,上面滾動播放著幾行字,寫的是: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是:用您一分鐘,挽救一個生命。
女兒看到這句話,吃驚地叫起來。
我說:“是不是覺得自殺離自己很遙遠?”
她說:“是啊,誰會想自殺?”
我告訴她:“我咨詢過的很多孩子,都對我說過想自殺。你看媽媽平時很忙是吧,網(wǎng)上也有太多人咨詢,很多時候我只能說沒時間,但是只要我發(fā)現(xiàn)有誰想自殺,我就立馬有了時間。”
女兒笑起來,說:“為什么?有時候讓你陪我,你都說沒時間。”
我說:“因為這是人們最脆弱的時候,可能只是幾句話的鼓勵,就能打消一個人自殺的念頭。所以對他們媽媽不僅免費咨詢,有時還要倒給錢,發(fā)個小紅包什么的,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勇敢生活。現(xiàn)在,我已經被欠很多杯卡布奇諾,估計等媽媽老了,咖啡完全不用自己買了。”
女兒說:“你的時間是不是都用來做這些事了,哪還有時間做別的?”
我說:“你還想怎樣,這不就是生活嘛,這樣做當然有些損失,比如沒時間去多賺錢,但是賺錢又是為了什么呢?有句話叫:裹尸布上沒有口袋。反正最后死的時候也帶不走。當然賺錢也是重要的,畢竟還是要生活,媽媽的收費課程和咨詢也很多,但賺錢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標。”
二、壓垮孩子的不是學習,而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自殺已成為全球最為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死于自殺的人數(shù),超過了戰(zhàn)爭、沖突和兇殺導致死亡的總和。
為了讓公眾對自殺引起關注,共同提高公眾對自殺問題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殺率的意識,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xié)會將2003年9月10日定為首個“世界預防自殺日”,當時的口號是“自殺一個都太多”。
是的,自殺一個都太多!可是,自殺已經成為中國15-34歲的年輕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每兩分鐘就有一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
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殺率,逐年增高。
有人說,是現(xiàn)在的孩子太脆弱了,還起個名字叫“草莓族”。
可是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教育應該擔負起責任,尤其是作為培養(yǎng)孩子心理和精神素質重要陣地的家庭教育,有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愛和支持,以便使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精神滋養(yǎng),從而有勇氣面對生活的壓力和風雨。
人們普遍認為,孩子的主要壓力來源是學習。
當然,課業(yè)的學習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但人類天生就具有好學的秉性,看看初學走路、說話的孩子是怎么鍥而不舍、樂此不疲的。
很多人抨擊應試制度,但即便是繁重和無趣的學業(yè),也不至于徹底壓倒一個生命。
真正壓垮孩子們的,不是學習,而是沒有感受到家長的愛,得不到心靈的滋養(yǎng)和支持。
他們覺得自己成了考試機器。
難道他們懼怕考試嗎?不是,而是被當作“機器”,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情感。
有個高考失利的、對我說想自殺的孩子,說的話很有代表性,“我和爸爸媽媽感情很差,一年都說不上幾句話,在家里,我也覺得非常痛苦。”“他們從來不會關心我,只是在乎我的成績。”
現(xiàn)在,我知道他不會想要自殺了,因為我給他發(fā)了個小紅包,讓他去買學習資料,作為回報,他欠我20杯卡布奇諾,而且是大杯的,工作之后要還給我!
孩子,我等著呢!
三、孩子感受不到愛,才會以厭學、棄學來反抗
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認為,有效治療的三個基本特征是:準確的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
他說出了咨詢能夠發(fā)生作用的根本原因。
我的咨詢之所以產生效果,幾乎都不是出于怎樣的技巧,不過是真心關愛這個生命,從而在生命與生命之間建立了信任關系。
人們都有著敏感細膩的心,愛的是他們本身,還是希望通過他們獲得什么,都是可以感知到的。
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有沒有勇敢而又堅定地考慮過:自己對孩子的學習如此重視,如此焦慮,希望孩子優(yōu)秀,希望孩子出眾,有沒有希望孩子為自己增加榮耀?有沒有希望孩子事業(yè)有成,自己老有所依?有沒有擔心孩子一事無成,將來成為自己的累贅?
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人們都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對死亡的恐懼是我們今生最大的恐懼,但如果不自知,生存焦慮會潛入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為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
這樣的關系,不是愛的關系,而是需要的關系,所以孩子感受不到愛,生命就會變得枯竭,充滿焦躁和戾氣,或者以厭學、棄學來反抗,這些無非是對真正的愛的渴求。
有時候看到家長們?yōu)楹⒆拥膶W習那么焦慮,我很想對他們說:“你知道嗎?你的孩子告訴我說想自殺,你還在擔心學習成績!”
當然我也只會酌情告訴父母,這個時候孩子們的情緒往往是一過性的,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情緒本身就已經被化解。
至于網(wǎng)絡上那些素不相識的孩子,我連他們的父母是誰都不知道,更是不可能這樣說。
四、如果缺乏溫情之愛,就會帶來心靈饑渴
我咨詢過的一個高中女孩,給我寫了一封十多頁的手寫來信,稚樸的字跡密密集集臥在紙上,傾訴著青春的心跡,讓人感動。
她用了很長一段話,來寫作者七堇年的故事:
七堇年在雜記里寫到她的一個美國朋友,那是一個善良、正直、有耐心的單身父親。有一次,七堇年和他以及他7歲的兒子坐在車里,每一次孩子嚷著:“爸爸!”或者只是無心地喃喃自語。這個爸爸都會極為耐心地回答:“怎么了,兒子?”每一天結束了對孩子來說漫長的行車,他都會抱著兒子說:“你實在太棒了!”
七堇年說,那一份慈愛,幾乎叫她傷感。
還有一次,七堇年和老板一家去購物。回來的路上,她的老板放著歡快的歌曲,和副駕駛上的妻子親吻,而妻子回過頭親吻后座的女兒。后來女兒睡著了,伸展著腳,把她的褲子蹬得很臟,但她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像一個隱形人。
目睹此景,七堇年哭得滿臉是淚,她寫道:“我終于承認,無論我如何——不屑一顧地,強詞奪理地——對家庭這個社會學概念始終給予輕視,都無法填補我內心因為欠缺它而導致的遺憾和脆弱。”
七堇年寫出了中國人成長中普遍缺乏的溫情之愛,以及人們匱乏此愛而帶來的心理饑渴。
給我來信的這個小姑娘用這么多筆墨寫到此事,應該也是因為被觸動了內心吧。
有一個20多歲的女孩告訴我,她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不管怎樣都愛她,但是父母對她的要求太多了,她感受到的都是挑剔。她希望找個男朋友能夠這樣關心自己,可是這樣被養(yǎng)大的男孩子,又怎么能夠給出無條件的愛?她希望能夠得到關愛,哪怕是來自其他人的真心關注,都能夠讓她感到深深的滿足。
可能這是很多人這樣對我說的原因——包括很多三四十歲的成年人,看到我和我女兒的互動之后,他們說:“要是我是你的小孩多好啊!”
為什么即便成人都羨慕我對女兒的愛?難道我對孩子的愛就那么特別嗎?
沒有!如果從形式上來看,我可能不如很多父母,比如我對她也會有嚴厲的批評;比如她雖然只有9歲,偶爾還要自己做飯吃,包括做飯給我吃;比如她要自己做出很多選擇,自己承擔選擇的結果。
但是我盡量對她給予純粹的愛,我警惕自己的心念,盡量不要在對她的愛里含有回報的需求,盡量愛她本身而不是因為她優(yōu)秀才給予愛,盡量不把我的不良情緒遷怒于她,盡量讓她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不是過于限制。
真正的愛是無法作假的,不是口頭說“孩子,我愛你,我欣賞你”,孩子就會相信的,我們的行為、表情、動作,無一不在訴說真實的內心。那些沒有說出的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他們知道父母真正看重的是什么,知道父母是輕松自在還是焦慮恐懼。
歐文·亞隆曾說過:“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fā)生關聯(lián),人必須先跟自己發(fā)生關聯(lián)。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就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立的一面擋箭牌而已。只有當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鷹,不需要任何觀眾,才能愛慕地轉向另一個人。只有在那個時候,一個人才能夠去關心另一個存在的生長。”
我們并不是完美的父母,因為我們并不是完美的人,所以孩子在成長中總會有各種心靈的受傷,正如我們自己的成長中也帶有原生家庭的陰影,但我們可以不斷反省,自我覺知,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愛的滋養(yǎng)與支持,對他人充滿悲憫,對周圍的一切心懷摯愛,過上真正有價值的生活。
請關注叢綠生涯規(guī)劃,作者致力于職業(yè)規(guī)劃與生涯教育,擅長職業(yè)動力與學習動力的提升與激發(fā),清華大學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專家,曾任中華書局上海聯(lián)絡部主任,《中華遺產》副主編。中國職業(yè)規(guī)劃師,國家生涯規(guī)劃師,婚姻家庭與親子教育指導師,生涯規(guī)劃、職場心理與青少年教育專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