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一些父母,在孩子幼小時,因為種種因素,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撫養,直到孩子上幼兒園,才接到身邊。此時的孩子,基本都處于3歲左右的年齡段,父母開始發現孩子身上的種種問題,于是,開始了他們的教育彌補之路。
一些比較開明的父母,會在孩子身上傾注更多的耐心,給孩子愛的補足和細心的指引。但更多的父母,往往此時才真正開始為人父母之路,面對已經形成獨立性格的孩子,內心的無力感,化作粗暴的管制,導致親子關系的惡化,遺失了孩子的愛和信任。
在資深兒童心理專家陳素娟老師的《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一書中寫道,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全盤接收,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么樣的人,接收什么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的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同時,0-3歲是孩子腦發育的關鍵時期,3歲以后,大腦復雜性和豐富性已經基本定型,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這時大腦的結構就已經牢固成型,也就意味著,幼兒開發大腦、形成個性、行為習慣等等的關鍵時期都已經到達尾聲。等于是你埋下了一顆種子,過了3歲,我們只需要給予他自然的成長環境,至于會開出什么樣的花,早在種子埋下的那一刻,就已經被決定好了。
參與孩子的成長,看著一個生命從懵懂到綻放,這其間的美妙滋味是無法言說的。兒童成長的特性決定了育兒是一個從難到易的過程,如何在0-3歲里,讓孩子得到最有利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在這段時期里,家長將面臨孩子怎樣的成長問題?《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這本書中給出了詳細的介紹和實用的解決方案。
作者從七個方面論述了孩子的成長關鍵期,即“自我意識的塑造期”、“社交與情感的黃金期”、“智力發展的加速期”、“主動品質的成就期”、“體驗式學習的培養期”、“卓然個性的定型期”、“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一、自我意識的塑造期
在這個時期里,孩子喜歡凡事對著干,這是他們自我意識萌發,開始迫切想要脫離父母掌控,獨立證明自己的表現。一些孩子會出現一些“破壞”行為,比如拆壞家里的貴重物品、把雪白的墻壁涂花、揪掉花的葉子等等。而且,他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自己嘗試一下,反抗父母的要求和控制,一不順心就容易出現生氣、唱反調等行為。
此時,父母要注意以愛和寬容的態度,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在保護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培養他們的良好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作為家長,切忌霸道專權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要求孩子“聽話”,粗暴控制孩子的探索欲望。
這里有幾條小建議:
1、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多使用肯定句,讓“不要”遠離你,直接指明做事的方向。比如“不要打小妹妹”,可以表達成“你可以輕輕的摸摸小妹妹”。
2、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并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要讓孩子盡可能的參與到選擇中來,包括與孩子有關的事,或者家庭中的其他選擇。這樣,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尊重,培養獨立意識,建立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3、贊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適當的夸獎孩子,是激發孩子探索欲望和自信心的必備武器。夸獎要講究只夸行為出現的第一次,當孩子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時,我們可以不必夸獎。
二、社交與情感的黃金期
3歲前的孩子大多以獨立游戲有主,表現出一些合作游戲,所以對于3歲前的孩子而言,家長不必苛求他們能夠和其他小朋友融洽協同玩耍,這是他們在生理上還沒有發展到這個水平,但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參與到更多的協作游戲中,這時候就進入了孩子的社交與情感的黃金期,作為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1、鼓勵孩子去發展新朋友。首先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內心充滿陽光,更容易敞開心扉去接待新的伙伴。當孩子有正確積極的交往行為時,家長要及時鼓勵贊美孩子。
2、不要當眾批評孩子。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愈加看重。當眾批評孩子,對孩子的心理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有的孩子會形成自卑、自閉心理,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人格。
3、鼓勵孩子用合作而非沖突去解決問題。當孩子因為物品分配不滿意,或者游戲中太自我造成矛盾,可以引導孩子利用合作來解決。同時要放開手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處理沖突,是提高孩子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大好時機。
三、智能發展的加速期
在這個時期里,孩子將完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的轉變,這對于孩子的智能發展,至關重要。具體的表現是,孩子會展現出強大的好奇心,他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喜歡問為什么,見到什么都想要摸一摸,看一看。還喜歡把東西拆開,看看里面是什么樣子的。這些事情有時候很讓家長撓頭,但卻是孩子智能飛速發展的表現。
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保護孩子的求知欲望。對于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正確引導,千萬不要出現呵斥、不耐煩、敷衍了事這種打壓孩子好奇心的言行。我們可以多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問題的答案,比如在孩子提問時,首先反問孩子自己的想法,鼓勵和幫助孩子去查閱資料,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等等。還可以在孩子提問的時候,引導孩子有計劃的進行觀察,比如觀察自然界的風雨雷電,觀察螞蟻、蝸牛等小動物。還可以觀察行為,比如孩子對媽媽做飯表示好奇,可以教孩子觀察媽媽做飯的步驟,觀察生米到熟米的形狀變化等等。再有,就是鼓勵孩子親身體驗。我們家長常常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或者因為怕麻煩,不讓孩子做這做那,但對于孩子而言,親身體驗的事物才會印象深刻。讓孩子觸摸冷熱,感受泥土、樹葉的觸感,讓孩子在不斷的探索中,越來越聰明。
把握孩子成長關鍵期,你的一言一行都將給孩子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但是,不要為此特別緊張和焦慮,孩子更需要的是一個放松的媽媽和愉悅的家庭環境,讓我們不斷自省,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