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是“四書五經”《中庸》中的一句警世名言,其意思是說,要想走很遠的路,到達遠大的目標,就必須從近處開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顛,極目遠眺,一覽眾山小,就必須從山腳起步。這和老子所說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品名稱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遠,必自邇(2);辟如登高,必自卑(3)。《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4)。”子曰:“父母其順矣乎!”(第15章)[1]

注釋

(1)辟:同“譬”。(2)邇:近。(3)卑:低處。 (4)“妻子好合……”:引自《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妻與子。好合,和睦。鼓,彈奏。翕(xi),和順,融洽。耽,《詩經》原作“湛”,安樂。帑(nu),通“孥”,子孫。

譯文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詩經》說:“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系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孔子贊嘆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啊!”

出處 ?聽語音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1]

讀解 ?聽語音

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都是“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萬事總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欲速則不達”,效果適得其反。

一切從自己做起,從自己身邊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實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順自己的家庭。說到底,還是《大學》修、齊、治、平循序漸進的道理。

今日感悟 ?聽語音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是“四書五經”《中庸》中的一句警世明言,其意思是說,要想走很遠的路,到達遠大的目標,就必須從近處開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顛,極目遠眺,一覽眾山小,就必須從山腳起步(“自卑”和今日說的自卑是兩回事,是自從卑微、低處之意)。這和老子所說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積圭步,無以成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異曲同工之妙。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雖然講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細微道理,但其中有著深刻的寓意。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須有一個遠大而確定的目標,但實際做起來,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幾步一個臺階,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引申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就是要發揚一種求實務實的科學精神,就是做學問切忌華而不實的作風。既要緊盯學科領域里的理論最前沿,密切關注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最深刻的問題,又要從最基礎的理論知識開始,扎扎實實,打好基本功。要把遠大的目標和務實的行動結合起來,循序漸進,切忌好高騖遠。

做學問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實實在在的鉆研,反反復復的磨礪,滴水石穿,篳路藍縷,做學問的功夫才能從較低的境界逐漸升華到較高的境界。對此,著名學者王國維有一句風趣而形象的名言:“古今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立高樓,望盡天涯路。’此謂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謂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意思是說,要想學問有成,必須經歷三個階段:第一要有獻身學術的勇氣和心理準備;第二,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要有為學問獻身的精神;第三,一旦學問做到了很高的境界,就可以縱橫捭闔,運籌帷幄,即使在平凡中亦能洞察到深刻。正如《紅樓夢》中所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的確,做學問正象佛教里的苦修一樣,要達到涅槃的境界,必須從每日的“讀經”、“打座”等一招一式做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才能終成學術“正果”。目前學術界華而不實、投機取巧的風氣甚囂塵上,比如剽竊別人的觀點,拷貝他人的論文之類的行為屢見不鮮。這種行徑可能會在短期內撈到一些利益,但自己的學養未見提高,最終于社會、科學研究和自己的事業都是百弊而無一利。

縱觀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壯志,又能扎扎實實,勤勤懇懇的人,最終都能名垂青史。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司馬光立志編撰《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為此,他夜以繼日的讀書,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為了能夠用功而不懈怠的讀書,他專門做了一個圓木枕頭,并給它起了個有意思的名字,叫“警枕”。當讀書困倦時便在木板上稍睡片刻,身子一動,枕頭滾到地上,腦袋就重重地磕在木板上,這樣就會立即驚醒,于是爬起來繼續攻讀。就這樣,司馬光歷時十九個年頭,“遍閱舊史,旁采小說”,對一千多年的歷史事件人物進行分析研究,寫出了《資治通鑒》草稿。然后又刪繁就簡,取精用宏,修成了一部上至戰國,下至五代,囊括十六個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歷史,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萬字的鴻篇巨制《資治通鑒》。據說,這部書成書以后,底稿就足有兩大屋之多。

所以,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鍥而不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對此,馬克思的話更有說服力:“在科學的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1934年,楊芳齡校長總結辦學42年的經驗,為勉勵師生業精于勤,努力進取,進一步推動廣益發展,特取《禮記·中庸》中的“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作為校訓。“邇”即近,“卑”即低。喻義從基礎開始,由近及遠,由低到高。事業上,“行遠”是積累、“登高”是成就,“行遠”與“登高”體現了“積累”與“成就”的辨證關系;在做人上,“行遠”即樹立遠大理想,“自邇”則要求腳踏實地;在做事上,“登高”即應有攀登事業和科學高峰的抱負,“自卑”即指必須具有萬丈高樓從地起的務實精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