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本頑石
1
奧野宣之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踐行到現在,越來越感到方便實用。而兒子Kevin也在我的要求下開始不定期的寫日記,于是我想到是不是也可以讓他嘗試一下?今晚他說沒有特別的事情可寫,就讓他去寫讀后感,他就真的抱了厚厚的三本《三體》去寫了,我也沒有指導他,會寫成什么樣呢?
看著他在臺燈下埋頭碼字的小小背影,突然心里萬分柔軟,樂滋滋的跑去和他爸希噶,你兒子認真的樣子好可愛………可是過了一個小時,還沒有寫完,走到近前才發現原來他看書看入迷了,才寫了幾行而已,汗!把書收了!又過了半小時這才終于寫完,211個字就寫完了全三本,偷懶行家啊!
2
看到“S養娃說”在文章里記錄寶寶的點滴,讀來幸福又有趣,于是很遺憾自己沒能做到。每個寶寶成長的路上都有無數那樣的讓人怦然心動的時刻,有些我依稀記得,更多的卻是忘記了。最近讀池莉的《立》也是同感,從女兒的出生一直寫到留學研究生畢業,那么多的成長細節,或生動有趣,或驚嘆贊美,或焦急擔心。書中池莉不止一次的寫到自己是個護犢子的媽媽,什么都可以將就,可是一涉及到女兒,那就是萬萬不行的,她的目光時時的都是投注在女兒身上。讓我感嘆一個媽媽竟真的可以為了孩子做到這種地步。
然而孩子并沒有被寵壞,反而相當優秀,獨立自主個性十足。這與池莉是個作家分不開,池莉的育兒理念是來自于她的作家背景的。僅為了這個,我也突然想當個作家了,讀很多很多的書,對世界、對生活、對人性、對人生有著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如果自己都懵懵懂懂,談何去教育孩子。
3
剛開始寫作的時候,覺得可以寫的東西很多,不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苦惱于沒有素材。但寫了一段時間后才終于承認這確實是個問題。可寫的是很多,問題是能寫的不多,很多內容到提筆寫了才發現認識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啰里啰嗦寫了許多也表達不清楚。
為什么會這樣?僅僅是我們閱歷不夠認識膚淺嗎?那么老年人都能成為好作家?《開發故事創意》里這樣說:一個年輕人缺乏的不是經歷,而是怎樣去辨別、珍視、塑造這些經歷,并從中開發出各種動人故事的洞察力。任何一個靈感想法初始都是簡單粗糙的,需要我們用心去豐富并打磨才能成型。
素材可以慢慢積累,打磨的技藝呢?有人說可以模仿,有人說多練習就可以,也有人說寫作也是一種藝術天賦學不來的。
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寫作難道一定要成為作家?那么學習烹飪就一定要是大廚?學習繪畫就一定要成為藝術家?也可以只是愛好,可以學得一般般夠用就好呀!畢竟天才作家只是少數。
寫作只是為了能打磨思想,僅此足以!
4
昨天讀到一篇熟悉作者的文章,行文流暢,說理簡潔充分,讓我難以相信這會是她的作品。是什么發生了變化呢?堅持!她已經寫了100多篇幾十萬字!堅持寫,總是會找到感覺,掌握章法,從量變到質變,她這樣說。
這是多么簡單的道理。然而我們總是要親眼看見,親自體驗后才能確信。我終于明白,不是堅持本身有多難,是對堅持的結果不夠堅信。我們那么需要榜樣,需要故事,喜歡雞湯,只因為希望從別人的故事里找到確信。可惜的是故事的可信度無法保證,一不小心就喝了毒雞湯。
一位簡書作者說過:不建議大家把早期的稚嫩生澀的文字刪除,以顯得一開始就那么有水平,留著它們,可以作為成長的見證。這真是個好的建議,這些成長的見證才是對我們旁人真正有用的東西,我們更應該關注這樣的作者,看看他們早期的和我們一樣生澀的文字,如何一步一步變得生動起來。有事實,有方法,有結論,多好!
何況破繭化蝶本身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