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及筆記時間:2016年11月22日,20:50- 22:50;2小時;
閱讀書本:《當美拯救我們》,作者:【法】夏爾·佩潘(譯:唐鐸);2015年6月第1版;南海出版社公司;P1-P158頁;
閱讀目標:法國哲學家夏爾是怎么理解美的?美如何拯救我們?
閱讀方法:影像閱讀、快速閱讀
整書筆記及感想:
閱讀1小時,筆記1小時。
一直以來,我對美的理論都感覺有距離,又很想了解美、踐行美。
在理論方面,之前有看一點朱光潛談美;也有聽一點蔣勛談美。
在實踐方面,平時也努力在發現美。比如,去散步的時候、在看書的時候,我專注于當下,然后美就在不經意間躍入我的心房;比如,我每天早上分享的早安圖,也會刻意去挑選當時當刻令我感受到美的,或有某種契合當時心境、當天內涵意義的圖片,以此來表達我對美的理解。
但是,感受到美卻不知道它們為什么令我感覺美,所以,我希望通過哲人們的理論來幫助我理解什么是美。
作者夏爾·佩潘是法國的一位哲學家與作家,他曾主持“周二哲學研討會”,以討論“美為何吸引我們”這個可觸及卻難以描繪的神秘話題。經歷了四年的討論后,作者寫成了《當美拯救我們—星期二的哲學課》這本書,也就是我今天所閱讀到的。感謝作者的呈獻。
看完這本書,我認為哲學家們的理論可以用來參考,然而,真正美的感受沒有統一的標準,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專注于當下,便能體會到美無處不在。
美,應該叫做審美情感。它帶來的滿足不帶任何利害,它是無價的,在你感嘆“這真美”的時候,它突然降臨,撫慰了你,你不得不承認它是特別的。美,吸引我們的原因是表面的。
康德對美的認知:
1、“審美愉悅”的定義:“它是一種人的各種能力間自由、和諧的游戲。”
2、我們希望獲得和諧:自己內在的和諧,以及與他人之間的和諧。
3、從你被美打動的那一刻起,你就有了判斷。
4、鑒賞判斷是“主觀的,但也是普遍的”。
5、當我們的判斷滿足“無概念”、“無利害”以及“無目的”三個條件時,美能夠幫我們發掘人生的力量。
舉例:
當我們在進行諸如“這樣很好”、“這很好吃”、“這是真的”此類判斷時,其實我們是在進行三次較量,分別是“道德與非道德的較量”、“聽從感性聲音較量”、“理性與感性判斷的較量”。當我們的內在在進行較量時,我們會感到很累!因為那是較量留下的痕跡!
而“這真美”的判斷,卻沒有絲毫判斷的標準,僅僅純粹地美本身給了自己標準,理性并未占上風,感性也沒有,只是在整體上達成了一致。所以說,美是內在的和諧。
康德對美的認知是閱讀過程中引起我最大共鳴的哲學家理論部分。
因著康德的理論,作者建議:
去聽歌吧、去山間漫步吧、去城市中穿行吧、去博物館逛逛吧、去創造遇見美的機會吧,選擇那些你最中意的,讓不同形式的美在你面前綻放光華,讓美在你身上創造那“各種能力間自由、和諧的游戲”,從而重新找回判斷的力量。讓我們依賴自己的直覺去尋找、發現美!
黑格爾對美的認知:
1、黑格爾認為美承載著意義,象征著意義。
2、美是用身體來思考,思考美帶給我們的參照,思考美的參照讓我們終于有能力去欣賞美,思考我們需要多少意義的迂回才能睜開自己的雙眼。
3、他總是將某種文化的真相,比如歷史、政治、經濟或宗教,與這種文化創造的美的形態聯系起來。他認為沒有“內容”的美是不存在,在美之中,那“實體性的內容”懂得如何吸引別人的注意,它會戴上面具,會讓人浮想聯翩,那仿佛是令人難以拒絕的邀請。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需要美,是為了能夠活在意義里,能夠提高精神空間的容量,能夠開啟與價值相聯的廣闊領域。
弗洛伊德對美的認知:
1、與康德的身體精神休戰論不同,弗洛伊德認為審美愉悅是人性沖突的休戰協議,是“本我”與“超我”間沖突的休戰協議。
2、弗洛伊德將“內在的生命”命名為“力比多”。(我發覺自己越來越不喜歡弗洛伊德的理論,連理論名稱都給我古古怪怪的感覺)
3、弗氏理論的核心:人類沖動與動物本能的區別在于人類能夠將沖動升華。
作者對美的認知:
美教會我們去愛那無法理解的東西,去“擁抱神秘”,更確切地說,美并非讓我們去愛上無法理解,而是讓我們理解到“事物的意義”這個問題并不存在,或者說不再存在。美是純粹的顯現,它不包含任何意義。
美教會我們去愛卻不占有,去愛卻不試圖理解;是美喚起了我們靈魂深處分享的愿望;美讓我們想起奇跡真的存在;美治愈了我們,鍛煉了我們:它給了我們力量,去愛事物現在的樣子,同時,它也給了我們力量去希望事物成為我們所愿的樣子。美將我們還給世界,還給生活,還給自己,同時也還給其他東西—還給我們存在于世界的力量。
筆記小結:讓我們去發現美、擁抱美、享受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