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讀書筆記
表面上看,溺愛仿佛有那么一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從現象上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
溺愛的心理真相其實是寵愛自己。
很多父母總是寧愿自己省吃儉用,衣服穿幾年,鞋子壞了要買也只是買雙幾十塊錢的,可孩子從學校回來說要一雙幾百塊的名牌鞋的時候,哪怕有些困難他們也還是會給孩子買。因為他們想給孩子最好的,其實也是滿足他們自己“內在的小孩”。
咨詢師榮偉玲說:“每個人內心中都隱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溺愛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最典型的溺愛是包辦型溺愛。包辦型溺愛的父母會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3歲的時候,Ta要去拿一個十米開外的玩具,溺愛型父母不忍看著孩子蹣跚學步的樣子,于是自己大步流星走過去,把玩具拿來遞給孩子;孩子10歲的時候,第一次整理床鋪,整整用了兩小時,溺愛型父母嫌Ta笨手笨腳,從此以后Ta沒再整理過床鋪,因為父母都幫忙做好了;孩子18歲高中畢業上大學,溺愛型父母為孩子選好了學校和專業;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溺愛型父母又動用自己的關系和權利為Ta謀得一份好工作……溺愛型父母可謂是為孩子操碎了心,但是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卻往往會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01.挫折商低,因為父母都包辦、安排好了一切,他們缺少獨立完成自我探索的過程,缺少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現嚴重的逃避行為,等著別人幫忙解決問題,或者躲回家里不出門。
02.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識,需要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嚴重的甚至會非常在意別人特別是親人、朋友對自己的評價和情緒。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的真實感受,對孩子的真實感受視而不見。長期以往,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最終迷失了自己。
有些孩子會特別的“聽話”,因為父母總說自己吃苦是為了給他們更好的生活,他們要用“聽話”和好好學習來“報答”父母,他們會自我忽略自己的感受而去滿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要求。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他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溺愛會阻礙孩子的成長,而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
真愛是尊重孩子獨立的愛,懂得真愛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并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這便是真愛。
比如3歲的孩子要去拿十米開外的球,懂得真愛的父母不是去拿過來給Ta,而是在旁邊看著Ta蹣跚學步地走過去,并鼓勵Ta前行,Ta可能會摔跤,扶Ta起來安慰下就好。當Ta能夠獨立完成自我探索的過程,Ta就會有一種信念:盡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還是靠自己實現了目標。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挫折商,增強自信度。
我們時常將“做什么”視為愛,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愛。大多時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預孩子行為的沖動,因為太多的干預是不必要的。
記住,孩子需要的是真愛,而不是溺愛。
我是愛讀書,愛思考,愛寫作的原圓,學點心理學,更了解自己,讓我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