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互聯網 VS 互聯網+ 、 連接的力量 、 用戶 or 客戶 、 好產品 、 關系
周鴻祎的邏輯:通過“好產品”(產品是起點和基礎),來與更多的“用戶”產生“連接”(運營的本質),然后將“用戶”轉化為“客戶”(商業模式的設計),并建立更長遠的“關系”(企業的資產:客戶終身價值)。
一、為什么要找到好的產品
這里的“好產品”的核心評判標準:吸引更多用戶。吸引用戶的本質是,用戶在這個產品上所愿意花費的“注意力”。我所理解的“注意力”包括了兩個元素:一是關注度,二是持續投入的生命時長,“注意力”就是用戶在產品上花費的最寶貴的成本。
用戶的“注意力”是商業時代最稀缺的資源,無論是大大小小的廣告、營銷活動還是各種免費的產品,都是在搶占用戶的“注意力”,以便于商家能夠對用戶施加更多的影響,獲取更多商業價值。
所以,讓用戶愿意花費更多“注意力”的產品,必須是周鴻祎所說的“剛需、痛點、高頻”。“痛點”一下就能夠抓住用戶的注意力,而“剛需和高頻”則可以維持注意力的時長。
優秀的產品經理必須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小白用戶”,需要有三個特質:
- 放下自我。避免自以為是的自大心理,覺得用戶不懂產品的好處,是用戶太笨不會使用。
- 同理心。進入用戶的世界,完全成為一個最小白的用戶,看看自己有哪些痛點,產品該如何設計,用戶體驗如何最爽。
- 洞察力。對用戶的洞察,了解需求;對自己的洞察,知道自己的不知道,看到思維的盲區;對競品的洞察,看到同行產品的優缺點;對市場的洞察,找準進入市場的最佳時機和切入點。
產品的迭代思維,好的產品是一步一步演化出來的,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能夠一炮打響。并且懂得向偉大的公司借力,比如學習蘋果的設計風格。確定好最初始的MVP產品和快速迭代的機制非常重要,同時要時刻反思并懂得取舍,并不是功能越多越好。
二、關于如何與用戶連接
有了優秀的產品,就需要去獲取更多的用戶,和用戶產生連接。
一般互聯網公司的策略是“免費”。在商業的本質上來講,雖然看上去免費,但其實用戶是在用自己的“注意力”購買產品,而非金錢。世間萬物的交換是能量守恒的,得到意味著失去,同時給出越多收獲越多。
將“裂變基因”植入進入產品,在產品獲取第一批種子用戶之后,就會開始產生快速的裂變增長,呈現出指數曲線。所以在產品設計和生產之初需要考慮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邊際成本是否足夠低?避免用戶越來越多但是企業投入成本越來越高。比如內容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軟件的邊際成本非常低。
連接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通過連接和不斷的交互,讓用戶愛上產品,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在這個產品之上。這是一種用戶和企業之間關系的升華,交互是關鍵,每一次的交互都是一種價值的傳遞。比如建立社群,就是一種和用戶高密度交互的方式。
對于用戶來說,他的生活通過產品發生了改變,對于企業來說獲得了更多的用戶資源。100個鐵桿粉絲的商業價值遠遠大于10000個普通粉絲。
三、兩種變現的思路
有了一定量的用戶之后,需要延續并完成接下來的商業閉環。我覺得有兩種思路:
- 通過產品升級,把用戶升級成為客戶。比如,在QQ的免費用戶之上開發更多的付費產品,鉆石會員、游戲充值卡等。表現為漏斗模型。
- 通過商業模式升級,拿著用戶去找客戶。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來買單。建立一個大家共贏的游戲機制,找到更多的玩家參與進來。比如,google的模式,大家用google搜索免費,但是google的客戶是廣告商,通過幫助廣告商投放廣告來獲取利潤。
四、把握核心 不斷進化
+互聯網 和 互聯網+ 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把互聯網當做工具來使用,在原有的商業模型下提升生產效率。但是工具會導致思維和認知的升級,后者是升級之后,帶著互聯網思維來重新設計新的商業模型和資源配置,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歸根結底,整個商業世界是混沌的,只是我們的認知,對這個混沌的世界產生了區分和構建,所以才有了各種概念和模型。回歸商業的本質,就是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核心是對人性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