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的媽媽們都在談論說一定要帶孩子去看長安三萬里。我也是做足了功課要去看看的。
據(jù)說是講李白,對于李白我一直覺得他就是個神話人物,那么多瀟灑的詩歌是如何做出來的?他可以讓高力士給他捧靴,讓貴妃給他研墨,這是怎樣的人物待遇呀。還有高適,那一句“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還是從兒子的課本中重新認識到的,這個人又是如何的口吐狂言,天下人都要認識他呢。
今天這個電影,真的是補充了這個知識,也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兩個人。
電影從高適的角度回憶了李白的一生。原來兩個人是好朋友。高適和李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以至于電影結束后,我在想人到底是喜歡李白還是高適。高適是一個務實主義者。在盛世大唐,他懷才不遇,但是知道勤能補拙。后安史之亂,他才得以施展才華。在那個人人都會寫詩的時代,高適和王昌齡等并成為邊塞詩人,成為唐朝詩人中功名最高的那位。高適無疑是那位居安思危,腳踏實地的那個留下來收拾殘局的人。他看不慣李白的聲色犬馬,物欲橫流,但同時又被情誼和李白的才氣折服,兩人這樣的情誼在今日熒幕上令人唏噓不已,至少我是贊嘆和羨慕的。
李白這個一出場就是華貴的白衣翩翩的少年,他是一個天才少年,會劍術,會相撲,會禽類的召喚術,是謫仙人。他放蕩不羈,追求自由,可能是跟他最初的家庭有關,他不為生計所困,他可以無限接近權貴。他的好友孟浩然很是懂他,認可他入贅,知道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是需要金錢支撐的,所以他的兩段入贅經(jīng)歷讓他一生也就不為生活所困。至于后來他投奔永王,他去求仙問道,在千年后的今天沒有那么的重要了。人們小時候是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開始的文化啟蒙,青年時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壯志,中年時候不惑之年“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釋然。李白用他千年不衰的詩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所羨慕的是他在遇到問題時候那種毫不在意的態(tài)度,人生何必糾結呢。
我以為我是高適,普通的下等人,口吃還笨拙,勤能補拙。可是在李白看來,李白覺得高適是一只大鵬。也許在李白眼里,人人都可以是大鵬。曾經(jīng)我也是這樣以為,我也會成為一只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殘忍的生活,讓李白長出來啤酒肚,讓高適眼角的皺紋如此明顯。
我可以是高適,但是心中卻藏著李白,終究會為著李白而不失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