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功人士如果不讀書,那肯定會跌得很慘
6年前,馬云說:“男人成不成功,跟讀書多少沒關系,我不看書很久了”。
6年后,馬云發布自己的新年計劃,宣布一年要看100本書。
馬老板為何自己打臉?
阿里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的競爭日益激烈,馬云和馬化騰的“二馬之爭”讓馬云陷入焦慮。
他曾公開感嘆:“我每天睡不好,總是擔心我的公司干不過別人,被淘汰?!?/p>
叱咤風云的馬老板為何會感到焦慮?
去年烏鎮峰會期間的“騰訊系飯局”上,在座大佬都是“高材生”。而馬云,是眾多商界大佬中,唯一一個“不讀書”的。
馬云自己也意識到:“成功人士如果不讀書,他肯定會跌得很慘,我見過太多了。”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中的作者赤羽雄二曾在麥肯錫工作14年,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
作為一名咨詢師,他的客戶分布在各個領域,所以他平時需要不斷補充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最新動向。而讀書就是作者獲取知識的最好途徑。
無論工作多么繁忙,他總會堅持每周讀書一本,同時作者也強調在30歲前一定要閱讀完300本書。
而每當作者在工作中涉及新領域時,就會到書店買15本左右的相關書籍,并在幾天內閱讀完。正是通過這樣高效學習的方式,赤羽雄二在14年間不斷創造出更大的工作成果。
02.讀書能帶來更多機會
李嘉誠說:“讀書雖然不能給我帶來更多財富,但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機會。”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7年》。
片中訪問了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的小孩,每7年過去,在回去重新訪問這些小孩,到了最后就發現,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但是里面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的小孩,他到最后通過自己的奮斗,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
可見命運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網之魚的。
03.書所特有的深度與廣度是任何事物都無法代替的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中作者提到自己身為機械工學碩士卻能在麥肯錫工作,是依靠讀書來學習經營方面的知識。
關于巴菲特讀書之多這一點,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經評價過: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p>
終生閱讀和學習的巴菲特,即使在84歲的高齡,還掌管著全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保持著敏銳的大腦和思維,以及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愛。
為什么工作繁忙的成功人士會經常讀書呢?
那是因為他們認為書中蘊含著值得他們那樣做的價值。
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不斷積累知識,了解自己未知的領域;知曉國內外發生的所有事情;學習歷史/地理/科學知識;了解優秀的企業家以及各個企業的獨特的經營模式。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與人交談或者看電視來獲得知識。但是,書所特有的深度與廣度是任何事物都無法代替的,甚至可以說,整個世界都被凝縮在一本書中。
04.如何高效閱讀并學以致用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中,作者針對高效閱讀法,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給出了四步操作法。
一.保證讀書時間的方法
很多人經常會覺得自己一天時間排得很滿,基本沒法抽出時間來學習。經常是買了很多書囤在家里,但卻沒有一本是看完了的。
針對這樣的情況,作者給出了6點建議:
1.確保最基本的讀書時間
這個首先就需要意識上有覺悟,要改變自己對讀書的認識和定位,告訴自己若想要生存,工作,不斷成長,就必須要堅持讀書。
將讀書的優先順序提前,便開始了良性循環:
(1).有意識地通過讀書汲取知識。
(2).能夠完成之前無法完成的工作。
(3).獲得之前無法得到的機會。
(4).充滿自信,能夠積極與人接觸,視野變得更加開闊。
(5).相比從前,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也能夠通過讀書收獲更多知識。
2.如何創造“讀書時間”
利用時間表來規劃工作日的晚上和休息日,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些時間。同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工作日和休息日的起床時間不變。對此,作者也給出了幾個小建議:
(1).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最晚要在21點之前離開公司。
(2).回家之后盡量減少看體育新聞的時間。
(3).為了確保上車有座位,早上提早30分鐘出門。
3.在時間表中添加讀書時間
千萬不要把讀書看成一種愛好或消磨時間的手段,而應將它視為一天中工作的一環。將時間用在舒適且有價值的事情上,養成這種習慣十分重要。
4.培養適合自己的讀書習慣
如果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將閱讀量控制得恰到好處,就不會因為讀書耽誤做其他事。提高自身能力的“主動型讀書”也慢慢成為一種常態。
5.只在有需要時讀書
作者認為30歲前應該閱讀300本書,之后每年讀50本書就可以了。
作者想告訴大家的是:“讀書過量會適得其反。”不知何時起,我們被“讀書是一件好事”這個既定概念所束縛了。
作者認為,比起讀更多的書,更為重要的是將書中的內容應用到實際并進行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不要單純將讀書視為目的,而應該把它視為成長的契機,這樣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接下來,如何運用書中學到的知識改變自身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6.用社交網絡召集讀書伙伴
任何人都可以發起讀書活動。在發起讀書活動的文章中,可以簡單介紹這本書的特點,以及想和大家一起閱讀的理由,如果有足夠說服力,那么就可以召集到幾十名參加者。
二.學以致用的讀書法
1.將書中內容轉為數據庫
首先是要對書中的內容做一個整體評價,方便日后查看。
其次是對書中重要的內容做備注,一般用黃色熒光筆,好處是顯眼同時復印時不會遮蓋字,同時還要對劃重點的那一頁折角。
2.讀完立即整理筆記
作者提倡用A4紙歸納總結,在A4紙上最上方左上角寫上書名,右上角標明日期,然后將書中的重點分別總結成一句話,一句話寫在一張A4紙上,然后再在那句話下寫下你的感受體悟。
寫時不要思考內容與措辭,直接把你的想法寫在紙上,同時要控制在1分鐘內,最長不能超過1分半鐘。
3.專注閱讀一本書
不要同時閱讀好幾本書,應在確認閱讀目的后把一本書讀完后再讀下一本書。
4.要盡量購買書籍閱讀
如果讀書量較少的人想要快速趕上進度的話,圖書館時很合適的選擇。
5.買書后即刻開始閱讀
必須要讀的書,應該下定決心立刻閱讀,并且要在幾天內徹底讀完。
6.不在閱讀時做筆記
可使用黃色的熒光筆來代替做筆記,讀到重要的地方就畫線。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牢記書中內容,還可以節省時間。
7.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重讀
作者認為讀新書,大概需要1小時,而如果是字數多,內容比較詳實的商務類書籍,應該盡量在2小時內讀完。
閱讀的關鍵在于不重讀。就是說,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翻回去重讀。比起重讀,把握全書的主旨更為重要。
8.讀書時盡量關閉網絡和手機
9.思考“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閱讀一本書需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了維持高度的求知欲,需要在開始閱讀前明確兩個問題:“我想從這本書學到什么”,以及“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10.不用過多的時間整理書架
三.讀書與行動
1.限制讀書時間,用更多的時間輸出
讀書時間過多本質上是一種“消極讀書”和“逃避性的讀書”,這對于個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損失。因為這樣做既無法保持知識的輸入和輸出的平衡,也無法保持“從書中獲取的信息”和“和他人的接觸”的平衡。
在限制讀書時間這件事上,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規劃每個月的閱讀量,超過或達到這個數量就暫時停止讀書。同時,在心里不斷叮囑自己:已經達到了足夠的讀書量,應該停止借讀書來逃避現實。
【讀書與輸出的關系】
(1).在工作中取得成績
(2).寫博客
(3).演講
2.分享讀書成果,提升溝通能力
讀過書后盡力與人分享,鍛煉自己的說話能力,堅持段時間養成習慣后,慢慢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通過聽取他人的感想,了解自己的思維幅度。
3.展開深入廣泛的討論
如果大家能夠真實地聚在一起閱讀一本書,那是再好不過了。即使只有20-30分鐘的時間,也會是一種良好的閱讀體驗。
4.在“讀書檔案”上寫明目標,付諸行動
(1). 閱讀這本書的目的
(2). 讀書后的感受
(3). 閱讀這本書后,會采取哪些行動
(4). 3個月之后要做些什么,有什么樣的改變
5.讀書后立即寫博客
博客一般寫2000-3000字就足夠了,不要在意措辭,將腦中浮現的內容寫下來才是最關鍵的。
6.半年后重新閱讀
四.提高信息敏感度
1.30歲之前讀300本書
作者認為閱讀的300本書中,一半應該是商務書籍,另一半則是小說。閱讀小說也非常重要,它能讓心智變得成熟。
2.完成讀書目標后,繼續堅持讀書
完成300本的讀書目標后,建議大家可以按照一周讀一本,一月讀4本,一年讀50本的進度堅持讀書。
3.使用谷歌資訊收集信息
4.問題意識打造高深見解和洞察力
主動去關注自己之前并不關注的領域,比如可以去書店中看看從未去過的書架上的書,或許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5.閱讀優秀作家的全部作品
6.關注前輩,朋友的書架
7.延后閱讀暢銷書
只讀一些長銷書才是明智的選擇
8.規劃未來5年的目標
首先臨時設定一個目標,再次探討暫定的目標是否合理,思考“想要做什么”“為此應該如何努力”,收集信息,確認假說,盡可能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修正假說,確立新目標
9.提高信息敏感度的7個習慣
(1).工作再忙也要不間斷地收集信息
(2).始終要有個人獨到見解
(3).將自己的意見傳遞給他人
(4).只差一步未能成功,即便如此也不糾結
(5).想辦法讓自己重新振作,思考補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