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可能》:喚醒你的學習腦,迎接“無齡感”時代來臨

2015年,在北京的一場T臺秀上,一位須發皆白、精神矍鑠、裸著健碩的上身、穿著大花邊褲子的老人霸氣走過,瞬間嗨爆全場,在網絡上走紅。

這位老人就是1936年出生的沈陽人王德順。他在24歲(1960年)時成為話劇演員,44歲(1980年)開始學英語。在年近50歲時,還有十年就可以順利退休、安享晚年的王德順,為了開拓自己的表演道路,毅然拋棄鐵飯碗,帶著愛人和一對兒女來到了北京,成為“北漂族”。

經過多年艱苦打拼,他成為了人體造型藝術家,開創了“造型啞劇”藝術形式。在2015年前,他的影響還只限于圈內。因為這次偶然的T臺秀,他成為網紅。此時他已經79歲。

彪悍的人生不講套路,從來不受世俗理念的限制。

王德順的精彩人生經歷,令很多人感嘆不已,也讓很多人思考這個問題:

人的一生,究竟該怎樣度過?

這恐怕是人之為人所面對的最大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老祖宗已經給我們提供了標準答案。孔夫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這段話給傳統社會中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做了一個大致的刻畫,對中國人影響至深。因此,民間也有一些俗語,表達對這種人生安排的認可:"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尋死路。"意思是在什么年齡要做成什么事,過了年齡段,就難以成就了。

多少人受制于這些理念,年輕時稍微努力一下,混到一定年齡就說自己老了,心安理得地“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度過碌碌無為的一生,還騙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生果真要這樣嗎?當然不是。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以下簡稱“《無限可能》”)一書,傳達了這樣一種理念:

你可以通過學習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擁有和分享任何東西,沒有任何約束。

本書作者吉姆·奎克(Jim Kwik)是美國“大腦教練”,是記憶力提升、腦力優化、快速學習方面公認的世界級專家。

吉姆·奎克的方法影響了埃隆·馬斯克、理查德·布蘭森、諾瓦克·德約科維奇、斯坦·李等著名人士,被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克利夫蘭醫學中心、谷歌、SpaceX、耐克、維珍、通用電氣、二十世紀福克斯等機構聘為大腦教練。他主持的播客節目《奎克大腦》(KwikBrain)廣受好評,一直穩居iTunes教育培訓節目排行榜前列。

那么,吉姆·奎克如何指導人們實現人生突破呢?

一、無限可能的人生,從突破理念的束縛開始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精彩的人生,但絕大多數人在看完別人的不羈人生后,接著就說:“我做不到。”“還是現實一點吧。”

在“我不行”說辭的關照下,生活一切照舊。

吉姆·奎克認為,如果沒有做到你想做的事情,根本原因是你相信你做不到,是你的觀念束縛了你;因此實現人生突破,首先要突破觀念的束縛。

“我(你)不行”,是人生最大的謊言,不管是自己評價還是別人評價。

吉姆·奎克說,我們從父母、電視節目、各種媒體以及市場宣傳中接收到了太多的謊言,它們仿佛是一場集體催眠,說我們能力有限。不知何故,仿佛我們就是不夠優秀,不能有所成就,不能大膽嘗試.不能追求完美,不能發明創造,不能做出貢獻。?

如果你相信你的能力存在上限,這會阻礙你實現最遠大的夢想。吉姆·奎克保證:

每個人的體內都有巨大的潛能,我們的力量、智力和專注度都可以顯著提升,激活這些超能力的關鍵就在于釋放自我,突破極限。

當然,這里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學習。

吉姆·奎克認為,通過學習,你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擁有和分享任何東西。

為什么作者敢于這樣說?因為他的人生就是這樣走過的。

童年時期,吉姆·奎克的大腦受過傷,一度在學習方面困難重重。后來,通過一套獨創的學習讀書方法,他卓有成效地提升了自己的腦力水平。

取得成功之后,他就將全部精力投入幫助他人釋放自身蘊藏的潛能和腦力上。每年有20多萬人受他的影晌,加入從平凡到非凡的腦力開發之旅。

大致來說,如果你沒有在學習和生活中充分發揮潛能,如果你現在的生活和你想要的生活存在差距,解決的方法是,在下述三個方面突破極限或設置更高的極限。

思維模式的極限——你對自己、自己的能力、應該得到的東西、可能取得的成功缺乏信心。

內在動力的極限——你缺乏采取行動的動力、目的和活力。

方法方式的極限——你接受的教育和采取行動的步驟并不能有效地帶來你想要的結果。

在《無限可能》一書中,吉姆·奎克詳盡講解了如何通過學習從這三個方面突破人生的極限。

二、破除觀念束縛,迎接“無齡感”時代來臨

《無限可能》實際上是在提倡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與近年來國內流行的"無齡感"生活方式頗有類似。前面所說的王德順就是“無齡感”生活方式的一個踐行者。當然,他或許根本并不知道這個詞。

作家三盅這樣定義"無齡感"一詞:"人拋開自己年齡的約束,跟隨著自己的心意,讓自己保持并擁有一份與年齡無關的青春式追求的生活方式。"

這是當今時代才會有的生活方式。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均壽命普遍延長,少子女化又減少了人們的負擔,工業社會、網絡社會的信息便捷,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人們開始認識到,原來所信奉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正確,并非天然有理。2020年11月份,一位河南籍的56歲女士引起人們的關注。

她的婚姻生活30年,一直盡心盡力地照顧先生、小孩,獨自扛起所有家務。但丈夫讓她飽受煎熬,她為了家庭選擇隱忍,直到今年9月,她決定為自己活一次,“不想再給他們干活了”,拋下丈夫展開自駕之旅,很快成為網紅。

其實,最早引發”無齡感“人生思潮的,當屬美國的摩西"奶奶"(1860-1961)。

這位美國農婦,一生沒有摸過畫筆,在77歲那年才開始繪畫,活了101歲,成為美國著名的多產的原始派畫家之一。2014年11月,我國首次出版了摩西奶奶隨筆作品《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人們不禁感慨:人生,居然可以這樣活!

優秀的人是可以互相鼓勵和啟發的。

摩西奶奶1960年曾給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日本人寄過明信片,上面有摩西奶奶畫的一座谷倉和她親筆寫的一段話: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摩西奶奶為什么要寫這段話呢?

原來這位叫春水上行的人很想從事寫作,他從小就喜歡文學。可是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一家醫院里工作,這讓他感到很別扭。

馬上就30歲了,他不知該不該放棄那份令人討厭卻收入穩定的職業,以便從事自己喜歡的行當。于是他給耳聞已久的摩西奶奶寫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她的指點。

對于春水上行的信,當時已100歲的摩西奶奶很感興趣,立即作了回復。

受到鼓勵的春水上行開始寫作。他就是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作家渡邊淳一。

有些人天生具有“反骨”,從來不受各種限制,人生可以率性揮灑。但絕大多數人沒有這個能力和信念,往往是在世俗理念的拘束中虛度了光陰。

無齡感人生只是一種理念,只有少數人自發去實踐。《無限可能》則使這種理念落實到具體訓練中來。

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人生因為對自己的潛力一無所知而耗費,那么就要捧起《無限可能》汲取一下力量了!?

三、殺死折磨大腦的螞蟻,讓大腦產生無限能量?

通過學習突破人生的極限,大腦至關重要。作者是大腦教練,如何強壯大腦當然是他重點關注所在。

他指出,我們的大腦更像一塊肌肉,而非一張早晚會裝滿的硬盤,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用得越多,就會變得越強壯。

過去,從神經學角度看,我們經常會認為在青春期末段大腦發育已達到一生的頂峰,在那之后我們的大腦就不會再生長,只會逐步退化。

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的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我們自身的行為及周邊的環境會改變和塑造我們的大腦。你的大腦總是根據周圍的環境和你對它的要求在改變及塑造自己。

維護好大腦,既要從飲食、營養、運動、安全等方面著手,也要及時清理負面情緒。?


吉姆·奎克要人們殺死那些負面情緒的“螞蟻”。

如果家里有螞蟻(或者蟑螂等),人們就會心情煩躁。同樣,如果大腦有那些“負性自動思維”,也會限制大腦機能的發揮。

大多數人都會在某些時候給自己施加限制,會告訴自己,不夠聰明,無法學到真正想要的技能;或者無休止地告訴自己,自己咬牙進行的任務最終只會以失望收場。

這些負性自動思維(ANTs),如同螞蟻一般,影響大腦的發揮。要想突破大腦的極限,就必須把“負性自動思維”從生活中去除,原因很簡單:如果你在為自己的限制而戰,那么你就只能永遠被它們束縛;如果你總是告訴自己,你缺乏完成任務的能力、你歲數太大錯過了最佳年紀,或者是你不夠聰明、力不能及,那么你肯定會放棄嘗試。

只有從這種破壞性的自我對話中走出來,才能真正實現心中的目標。

《無限可能》不是一部純理論的書,也不是遠離現實的清談之書,它所對治的還是現代生活。

現代數字通訊技術給我們提供巨大方便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限制性影響:數字洪流、數字分心、數字癡呆、數字推論等;這些問題長期累積,會奪走我們的思考能力,使大腦不斷退化,越來越難以作出創造性的工作。如何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喚醒你的學習大腦??

吉姆·奎克結合自身的突破經歷,指出人類大腦可以突破任何極限,并提出了創造無限可能的步驟:一是檢查、挖掘并且根除自我設限,二是找到人生的動力,三是遵循正確的方法進行訓練。

可以說,這部書就是一個實操訓練手冊,指引你擁有更聰明的大腦,走向美好的人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